七年级上册语文新授课
《论语》八则
课前自主学习(学案)
一、自主学习目标和任务
学习生字词,了解作者生平,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二、结合学习的内容完成如下问题:
1.给下列字注音
(1)愠( ) (2)罔( )
(3)殆( ) (4)默而识之( )
(5)诲( ) (6)焉( )
(7)谥号( ) (8)悱( )
(9) 编纂( ) (10 论语( )
(11)隅( )
2.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是 ( )
A.学而不思则罔(迷惑而无所得),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B.学而时习(温习)之,不亦说(愉快)乎?
C.敏(勤奋)而好学,不耻下(在下面)问。
D.默而识(记住)之,学而不厌(满足)。
3.对加点词解释完全正确的是 ( )
A.温故(学过的知识)而知新,可以为(做)师矣。
B.人不知而不愠(怨恨),不亦君子乎(有地位的人)?
C.诲人不倦(教导)(不疲倦)。
D.择(选择)其善(善良)者而从之。
七年级上册语文新授课
《论语》八则
主备人:俞婷 二次备课及授课人:
课堂主体参与(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积累“亦、殆、诲、厌”等实词。
(2)了解“说”“识”等字的特定读音和意义。
(3)了解孔丘和《论语》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熟读、背诵课文,学会对照注释学文言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古人论学的道理,并借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课文,学会对照注释学文言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古人论学的道理,并借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
【学习内容】
一、导入新课,完成课前自主学习检查
1. 宋代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以《论语》的地位和重要性导入。
2.介绍孔子和《论语》:(先让学生谈谈对孔子的了解,再补充)
二、合作学习,分组讨论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义。
停顿指导:学/而时习之(“时习”之间不停顿)
不亦/说乎(“不亦”是固定结构,中间不能停顿)
有朋/自远方来(“自远方”介宾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2.学生自学生字词,提出疑问,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师生共同探讨。
重点梳理1:罔 、殆、何以、是以、识、厌、诲等。
重点梳理2: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出现的“而”字的几种用法。
(1)顺接(表修饰、表并列、表顺承); (2)转接
三、互相质疑,解疑
1.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指导:
翻译原则:(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翻译方法:⑴留(专有名词,人名。) ⑵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⑶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⑷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⑸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⑹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⑺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及通假字)⑻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⑼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2.疏通前四则。第一则示范翻译,后由学生翻译。
3.齐声朗读并能背诵
四、总结提升
继续培养学生的自学古文的能力和自觉积累的良好学习习惯。理解《论语》的精神和观点,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学习态度运用和实践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
五、当堂检测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学案 测评 拓展》的相关内容
2.背诵课文,积累生字词
【课后反思】
一、课前自主学习检查
1.对下列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家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怨恨人家,不也够得上君子的品格了吗?
B.思而不学则殆
一味的空想而不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旧的知识,从中可以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焉,其不善者而改之。
理解: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选拔他们善良的方面学习,对他们不好的方面(如果自己也有这样情况)要注意改正。
2.对加点虚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学而(连词,表示顺接关系)时习之(代词,代替学习的内容)
B.不亦(相当“也”字)说乎(表示反问的语气助词)
C.学而(连词,表示转折关系)不思则(就)罔
D.是以谓之文也。(因此)(表示停顿)
二、当堂检测
1.用课文的原句回答问题。
(1)作者阐述学和思辨正关系的句子的哪句?
(2)作者说明孔文子称“文”的原因是什么?
(3)作者强调“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根据是什么?
2.《论语》中很多话后来成为,下面句中各含一个请找出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而”字的两种用法是什么?解释下面句子中的“而”
(1)学而时习之( )
(2)人不知而不愠( )
(3)温故而知新( )
(4)学而不思则罔( )
(5)默而识之( )
(6)学而不厌( )
(7)择其善者而从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