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该向中国学习的五件事
日期:2009-11-19 15:25:44  发布人:Apple  浏览量:1088 打印本文
1.充满活力

  今夏某一天,因特尔公司执行副总裁肖恩·马洛尼到中国东北出差,他所乘坐的面包车疾驰在新修的高速路上。他透过车窗望着世界上最大的建筑项目之一,那是中国在建的一个高速铁路。放眼望去,那里矗立着一座接一座的巨型混凝土支柱,每一座都布满了钢缆,重达800吨左右。马洛尼不禁感叹:“我们以前也造那东西。”他开玩笑说:“但现在,每次你想做什么的时候,听到的都是‘不得建在我家的后院’。而在这里,民众更像是在说‘一定要建在我家后院’。”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考虑到中国的发展阶段,目前它在高速铁路等昂贵项目上花钱太多。但是,撇开具体的基础设施项目及某些投资是否必要的辩论不说,身在中国扑面而来的是那种勇往直前、充满活力的感觉。没有哪个外国人(至少我生活在这里5年中没遇到过一个)会否认这一点。

  2.重视教育

  许多外国人(也有相当多中国人)认为,中国对教育的执迷过犹不及。中国的教育体系过分强调死记硬背。它让孩子发疯,而从经济上来说,对日后就业未必有帮助;从情感上来说,对成年人也是一种折磨。

  这些都没错,但他们基本上没看到重点。经过数十年的教育投资,中国的教育现在已辐射到最偏远的农村,识字率如今已超过90%(美国是86%)。而在中国城市,学生们学的不仅仅是阅读。他们还学数学、自然科学。正如美国前驻华公使威廉·麦克希尔所说:“他们做的是基础教育,特别是在数学和自然科学上。我们也需要这样做。他们的孩子往往领先于我们的孩子。”

  批评家会指出,中国没有(至少尚未)培育出什么诺贝尔奖获得者。但是,千万不要低估对劳动力进行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它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一个关键因素。世界工厂不仅仅需要廉价劳动力,还还要聪明的劳动力。通用汽车公司驻上海高管尼克·赖利说:“无论是流水线工人还是工程师,我们的中国雇员跟世界其他地方工人一样出色,甚至更加优秀。这要归功于中国家庭对教育的重视。他们把压力放在了政府身上,迫使后者打造一个像样的教育体系。”

  中国政府面对这种压力作出了反应。他们要求小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科目的学位(而在美国,只有不到一半的8年级数学教师拥有数学专业学位)。在中国全国范围内还有一个“优秀教师”项目,为更年轻教师提供教育辅导。而且,中国十分重视从小教授英语和其他外国语言。如果你认为中国对其教育体系的不断微调,在今后20年不会造成多大影响,不妨设想一下这样的场景:一个7岁的上海男孩热烈地跟你讨论问题,用的还是英语!

  3.赡养老人

  在对待老人的问题上,很难想象会有像中国和美国这样大相径庭的两个社会。我有这样的亲身经历:我的妻子是上海人,上个月,我们头一次一起到美国的养老院去看我的爸爸。这让她大为震动,后来她对我说:“你知道,在中国,把父母送到养老院是十分丢脸的事。”在中国,父母抚养子女,子女长大后照顾年迈的父母,这套社会契约已行之数个世纪。虽然中国已开始为退休者逐步建立起一个资金更充裕、更可靠的社会保障体系,几代人生活在一起的必要性削弱了。但没有人认为随着中国变得富有,文化规范会大大地转变:老人可以在孩子爸妈工作时照顾孩子;他们使年轻一代适应家庭和国家的价值观;他们提供一种文化延续性,有助于维系整个社会。

  4.多多储蓄

  你或许已经听过很多次,或许在睡梦中都能重复。奥巴马总统在北京时应该会公开指出:为了全球经济,中国人需要多花钱;他们需要多消费;他们需要——信不信由你——变得更像美国人。

  这没错。但另外一方面,美国需要多储蓄。当前,美国家庭实际就在这样做。在2005年美国个人储蓄率降至零后,去年经济危机的冲击促使许多人收紧钱袋。换言之,美国人现在决定存钱以备不时之需。美国的储蓄率现在约为4%,今年曾攀高至6%。而在中国,家庭储蓄率超过20%。这部分出于政策原因。正如前所述,工薪阶层不仅要照料孩子还要赡养年迈的父母。但中国与许多其他东亚国家一样,是一个数百年来重视精打细算的社会。这种状况一时不会改变,即便政府制造了一个更好的社会保障网络,并且成功鼓励更多的消费者花钱。

  为什么美国需要学着节俭一些?因为适当的储蓄率是一个国家能否保持长期金融健康的最明确指数之一。假以时日,高储蓄率会增加投资,这反过来会造就生产收益、创新和就业的增加。简言之,储蓄是经济丰收的种子。

  5.放眼未来

  许多外人在中国能切身感受到那种活力,当奥巴马到中国时,他同样会感受到这种活力,而活力不仅仅来自到处可见的热火朝天的景象,它还来自于一种更大的抱负。政府疯狂地建造基础设施不仅仅是为了创造就业。孩子们没日没夜地学习不是因为学习很快乐。几年前,我采访了一个名叫张鑫(音)的年轻人,他来自中国中部的一个贫穷省份。他的父母是麦农,生活在田地附近一个只有一间房的小屋里。他毕业于清华大学,后来当了软件工程师。张表示,他的成功永远改变了他的家庭。他的后代“那种生活过去了”。

  把这个年轻人的故事放大数百万倍,你就会领会到,这个曾经十分落后的社会已经取得了多大的进步。一个在中国生活多年的美国人这样说:“中国在努力成为它尚未成为的国家。这是向上、有意识、公开的进程。”

  中国人为此自豪,因为正如张鑫所理解的,今天的苦干意味着今后数十年自己的后代能过上好得多的生活。对于美国人(眼下深陷26年里最严重衰退)来说,这听上去是不是似曾相识——应该如此。


核发:Apple 点击数:1088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