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化学污染物对环境,对人类健康,社会发展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那么,在当今由化学物质造成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我们的中学化学教学如何进行,我认为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保教育,正面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寓环境保护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是每一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学化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不少,怎样才能把这些内容的教学与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应做到适时适当。在教学进程中,当讲到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就应及时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学中强调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明白,为了不让环境污染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在教学中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介绍一些实例来加深印象,拓宽视野,当然在补充介绍这些内容、实例时,要注意体现常识性,不要超越学生的可接受性,适可而止;教师应尽可能将重点放在如何利用化学知识减轻或消除污染。例如,汽车尾气会污染大气,其中主要污染物有NO、NO2等。设置问题给学生:根据NO X性质,你能提出哪些方案来消除其污染呢?然后介绍一些现已采用的消除污染的方法,当学生发现原来应用自己已经学过的知识也能解决实际问题时会产生一种成就感,会把注意力从一味的害怕转为如何去消除污染或采用不产生污染的新方法。
二、多采用正面素材创设情境。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化学教学,特别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到化学教学过程中来。为此,不少老师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探究欲望时,特别喜欢采用一些有着触目惊心图片的化学公害或有着切身感受的化学污染事件,一下子就强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同时也悄悄的留下了“化学物质都是有害物质”的错误看法。比如,在一次《苯》的公开课中,教师一开始即用一段录音介绍报纸上的关于某工厂大批女工苯中毒事件的报道,以期利用此素材激起学生了解苯的结构、探究其性质的欲望。可让老师预料不到的是,在接下来的整个学习探究过程中,学生因为害怕,始终缩手缩脚,不敢放开思维,大胆去做、去发现。在此,我个人认为采用化学史上苯的有趣的发现过程来创设情境,引入教学,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三、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
对一些化学物质,在介绍它的“过”的同时也要特别强调它的“功”。比如一氧化氮(NO),是大家早已熟知的一种小分子化合物,被广泛的用于制造硝酸、化肥、炸药等。NO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又严重地污染空气,给人类带来灾难。但是自1987年以来,科学家发现NO在各生化过程中中起着关键作用——具有神奇的生理调节功能。美国Seience 杂志在1992年评选NO为一个对于科学发展和社会受益有重要影响的“明星分子”,并迅速成为当前最活跃的生命科学研究热点。美国三位科学家因发现NO生物信使分子,从而开辟了生物医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因此获得1998年度诺贝尔医学奖。虽然NO是臭氧层空洞、酸雨、光化学烟雾的重要元凶,但另一方面,NO 不仅有血管松弛,抗血小板聚集,神经元活动等重要生理功能,而且还参与杀灭微生物和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研究人员还发现,萤火虫的发光开关竟然也是NO,NO 分子可能在昆虫吸血时也起着重要的作用!NO从一种有毒气体到有着重要生命科学意义的明星分子,展示了认识事物的全面性和两重性。对NO 要加强治理,防止它污染空气;同时也要正确地使用,以便更有效地发挥其在生物学和医药科学中的作用。
四、利用化学史上的重大成就渗透积极的情感教育。
1865年门捷列夫发现并制定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掀开了化学研究的新篇章;二战期间玻尔利用王水的性质巧妙保存诺贝尔奖章;“神舟六号”火箭发射成功,借助了偏二甲肼与NO2反应产生的巨大推动力;各种治疗疾病的药物合成,各种化学电池的设计…,生活中处处皆有而且离不开化学创造的奇迹!因此教师要时时激励学生学好化学,掌握前沿科学技术,成为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五、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化学的实用性,渗透化学有用的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身边的物质进行有趣的小实验或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并进行评价,然后采用最佳方案进行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和运用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享受获得成果的乐趣。例如,原电池的教学中当学生利用水果、厨房用品以及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金属设计出小小的原电池带动灯泡亮起来、音乐贺卡唱起来时,就充分体会到了发明创造的快乐,在以后的学习中会学着积极主动地利用化学知识、利用化学实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学着去创新、去发现、去造福人类。
生活处处皆化学,我们的教学过程要也要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让学生在学习中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防止另一种意义上的“环境污染”的发生。
- 上一篇:美国该向中国学习的五件事
- 下一篇:我市创新的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模式在苏南交流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