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培训
日期:2009-05-14 08:11:13  发布人:Apple  浏览量:2930 打印本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培训材料(理论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校实施策略研究”课题组    

二○○八年三月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与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

 1.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2)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其他任何课程都更强调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

(3)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

(4)综合实践活动是三级管理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它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

(1)综合性;(2)实践性;(3)开放性;(4)生成性;(5)自主性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

 (1)突出学生主体;2)面向学生生活;(3)注重学生实践;(4)强调活动综合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方案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它与其他课程一样,具有独立的课程地位。它与与学科课程的区别表现在: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直接经验取向的课程,学科课程是间接经验取向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直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领域。它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线索组织内容, 强调学生亲身经历亲近自然,接触社会,反思自我的过程,不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不存在内在的知识逻辑和知识体系。而其他学科课程首先必须保证使学生获得系统的书本知识,并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与情感态度。

2.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取向的课程,学科课程是认知取向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实践取向的课程观。它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以主题为活动为组织方式,以任务为取向,注重学生亲历实践具有尝试、经历、亲历、做中学等特性,根本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各种观念的反思和能力的建构。学科课程则偏重认知取向的课程观。它直接目的是掌握系统的书本知识,离开了系统的间接经验或理论知识的习得,学科课程就不复存在。

3.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性课程,不同于学科综合性的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和体验。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与其它类型课程的整合,要求学生在各种课程中,适当开展探究、调查、访问、资料收集、操作、演示、实验、表演、交流与讨论、反思、创作、体会等学习活动,发展学生各种基本能力。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突出学生主体。表现在一方面要突出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积极性;另一方面要突出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指导。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是面向学生生活领域的课程,其课程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来源于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围绕问题来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这一问题就是学生活动的主题。活动中,教师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所学的书本知识运用到问题解决与活动过程中,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及时整理与总结活动体会与活动收获,获取知识,并根据活动过程的需要,适当渗透与活动主题有关的知识讲座或专题讲座、背景知识介绍等活动方式,体现活动主题的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活动课程。活动是其基本形式。活动是多样的, 其主要形式有探究、实验、调查、考察、服务、社会宣传、公益劳动、设计与制作、技术实践与劳动实践、信息实践、总结与交流、展示与答辩、回报与表演等。一句话,就是“从做中学”。

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关注过程,兼顾结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核心要素就是过程。没有了实践活动过程,也就没有了这门课程本身,其课程的价值和意义便不复存在。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不要结果的课程。它要求学生通过主题活动自主获取知识,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整体认识;要求学生通过主题活动来体验研究、设计、制作等实践方式的规范性与合理性;通过主题活动来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的兴趣、主动性、社会责任感以及实践能力等。活动结果的表达形式是多样化的,可以是活动报告、研究小论文、设计的产品,方案、也可以是日记。

六、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与建构的关系

体验是一种亲历亲为的活动,是一种积极参与活动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从整体上把握客观事物与自身意义关联的活动过程。综合实践活动中体验的基本特征是:体验既以认知为基础,又是对认知的超越,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主体获得意义的过程,是情感触动且生成意义的过程。它包含问题解决的方法体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等。

学生在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主题的实施过程中,往往能够围绕自然问题、社会问题、自我问题以及文化问题开展多样性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产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乃至对文化的认识和感悟,并伴随一系列思想意识的形成、情感发展、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在这一过程中,各种情感体验、审美体验和道德体验随着活动的展开而不断生成和深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宗旨在于满足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经验的重组与改造,强调“悟”,这就是“意义建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否从体验层次进入意义建构层次,是评判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的价值大小的基本标准。

所谓意义建构,是指通过活动体验,获得对个体发展的启迪,即为人之道、为事之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德洛尔报告把“为人之道”和“为事之道”统称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共同工作、学做完人”。这被称为基础教育的四大价值支柱。

促进学生意义建构的基本方式:总结与反思、交流与讨论、评价等。

 

七、综合实践活动中规范性与开放性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生成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其实施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作为一种国家规定开设的必修课程,无论从课程管理还是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来说,都应具有一定的基本规定或规范。开放性和规范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两重属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规范性包括: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课程规范

 1.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管理规范:(1)保证国家课程计划的严肃性,切实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要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课时,将其纳入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总课时中,又要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落到实处。(2)合理安排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3)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2.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实施规范:(1)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一般过程规范。综合实践活动一般分为三个基本阶段来组织实施。每个阶段都具有大致相同的活动任务。第一阶段:活动的准备阶段。活动准备阶段的基本任务是提出问题,确定活动主题;构成活动小组;制定活动方案以及准备必要的工具和条件。在活动准备阶段,指导教师应指导学生自主地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明确活动具体目的和任务。第二阶段:活动的实施阶段。活动实施阶段的基本任务是运用一定的方法,搜集文献资料和第一手资料,进入实际活动情景,进行具体的活动操作,获得实际的实践体验。第三阶段是总结交流阶段。总结交流阶段的基本任务整理活动过程中获得的资料、经验、结果和感受,形成对问题的基本看法、问题解决的基本经验,发展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2)问题解决的方法规范。即学生要学习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如调查法、实验法、参观法、设计与制作法等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体现在:(1)充分尊重学校、学生发展的实际;(2)确立开放的课程资源观。

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时间与空间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活动课程作为一种实践性课程,其实施过程中时空的安排与学科课程的时空安排不同。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必须要有时间的保证。具体要求有:(1)贯彻课程计划,落实课时;(2)合理安排时间,引导学生深度实践;(3)加强时间管理,提高时间效率。

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应逐步建立新课程背景下的时间管理制度,实现时间管理制度的创新。建立弹性课时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教师指导工作量计算方式。同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要增强指导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克服浪费时间的现象。

空间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一种重要课程资源。没有活动空间,便没有学生发展的可能。学生经验的丰富、鲜活的体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都需要在真实的活动空间和活动情境中得到增长或生成。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空间利用需要与时间安排相结合来综合考虑, 做到(1)妥善处理好课堂空间和课堂外空间的关系;(2)充分开发空间资源;(3).建立开放空间中的学生活动制度。为防止安全隐患,学校应建立学生在开放空间中的活动制度,使学生的开放空间活动在学校和指导教师的有效管理之下有效地展开。如建立“实践活动家长参与签字制度”、“学生外出活动申报制度”、“开放空间下的教师指导制度”等。

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规定、地方管理和学校开发实施的多级管理课程。如何处理课程与社会的关系,是新课程实施中需要应对的基本问题。

 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1)学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2)学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基地,在活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能脱离社会来实施,不能仅仅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实施,但也不应无选择地让小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现象。处理好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一方面应注重学校对社会环境选择、加工,以便为引导小学生开发有益的社会课程资源,合理地接触社会学校,引导学生了解与体验社会。另一方面,学校要制定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寻求并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达到学校与社区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共生。

 

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校文化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能够较好地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它对学校发展的意义表现在:1.有得于反思学校的教育理念;2.有利于学校建构更完善的教育活动体系;3.有利于提升学校的课程发展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客观地要求学校建立起一种研究的文化、合作的文化,着手从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学校课程制度、学校教育资源等方面建构适应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需要的学校新文化。

 


核发:Apple 点击数:2930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