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第10期
日期:2019-01-06 09:49:29  发布人:教科室  浏览量:1558 打印本文

 

 

视界 SHIJIE

 

 

新一轮高考改革,中学将迎来三大变化

■高升

 

 

按照国家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除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必考科目外,学生可自主选考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其他课程。在这种政策背景下,中学的教学组织、学生学习状态乃至校园文化都将发生深刻变化。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高中学习将会呈现怎样的趋势?

一、“走班教学模式”将取代“固定班级授课模式”

建国至今,每次高考改革都给中学教学带来改变。但无论怎么变,有一点几十年来始终雷打不动,那就是中学每个班级一定有自己固定的教室,中学教学的基本状态是“学生不动老师动”——学生在固定的教室里学习,教师则穿行于不同的教室(班级)进行授课。

但是,新一轮高考改革之后,这种状况完全倒过来了: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不再有固定的教室,变成了“老师不动学生动”——老师在固定的教室授课,学生则奔走于不同的教室去听课。本轮高考改革之后,“班级”、“同学”、班主任”等这些我们无比熟悉的概念也将发生巨大变化。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很大程度上会淡化甚至不存在了,因为学生是流动、不固定的。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当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已不复存在,班主任”这个名义即便仍然保留,其真实涵义和具体职责也将发生巨大变化。如果说以往的“班主任”更像一个事无巨细统包统揽的“保姆”,那么今后高中“班主任”这一角色可能会更接近于大学里的“辅导员”。

二、“分层教学”将成为中学教学的“新常态”

在大多数高中,英语这个科目很可能会分成“快班”和“慢班”,实行分层教学。原因是新高考规定英语实行多次考试,考生在高二即可报考。那么,极有可能一部分学生会试图在高二就将英语“拿下”,以便在高三集中全力冲刺其他课程。这部分学生必然要求在高一和高二时大大加强英语学习力度,“英语快班”将应运而生。

与此同时,另一部分学生则倾向于充分利用高中三年时间积聚实力,到了高三时再一鼓作气考英语,那么这些学生会要求按正常教学进度学习,那么学校就必须设“英语慢班”。当然,这里所说的“慢班”其实并不“慢”,只是相对于前面的“快班”而言。

另一方面,学生一旦进入高中,其本人和家长必然会尽快对其三年后将要选考的高考科目做出规划。在理、化、生、史、地、政、技这7个科目中,同一个科目,有的学生只将其作为学考科目,有的学生则会将其选定为高考选考科目。

学考属于标准参照性考试,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即可;选考属于选拔性考试,将在高考中面临激烈竞争。因此,虽然是同一个科目,作为学考还是作为选考,二者的要求和难度差距极大。在这种情况下,中学很可能在高中一年级就不得不将这7个科目的每个科目都分成“选考班”(快班)和“学考班”(慢班),实行分层教学。这样一来,中学的教学管理和组织将面临许多需要研究解决的新问题,作为中学校长,首先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必须设法提供足够多的教室,而且由于每个科目、快班慢班的人数并不相等,所以这些教室还应分成大、中、小等不同的规格,才能满足教学需求。

三、不同学科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显著分化

按照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语、数、英是每个学生必须报考的必考科目,而且分值进一步提高,在录取中所占权重进一步加大。那么毫无疑问,语、数、外在未来的中学教学中将成为绝对核心,中学的课时安排、师资配备、教学资源都将更进一步向这三个科目倾斜。

与此相对,其他科目则会在客观上受到一定影响,有的科目可能由于未来就业形势更加乐观,在高考招生中专业口径更宽,将其作为选考课的学生会“门庭若市”,这些科目在中学教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将显著提升;有的科目则可能只有少数学生选学。作为校长,对这种可能发生的状况应有预判和预案,未雨绸缪,从现在起就着手考虑对教师队伍和教学资源进行重新布局。

(作者系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中学副主任)


 

新时代学校变革的方向

■顾明远

 

 

大家都在说,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为什么这样说呢?可以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来看:从世界范围来讲,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数字化、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从国内来讲,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新时代,生产在升级换代,社会在转型,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在指导各项事业的发展,当然也指导着我们教育的发展。

新时代必然要求学校随着时代的变革发生变革,变革的方向在哪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报告,就是新时代学校变革的方向,就是十九大提出的,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要达到这个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九个坚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

总书记讲话的核心是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他指出,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全面论述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有了新解释。1999年加了美育,现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上了劳动教育,也是对教育方针的全面解释,同时也针对了当前的情况:我们的孩子不会劳动,不尊重劳动,多年来我们教育不大重视劳动教育。新时代学校的变革不能偏离这个方向。把握办学方向,培养具有思想信念、扎实学识、创新思维和奉献精神的时代新人。

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公民。因此教育必须适应科学技术的变革而引起的社会经济的变革。今天的青少年生活在变革的时代。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已大大不同于上一代人。因此,对他们的培养方式也必须改变。现在大家都讲未来教育,都讲要面对互联网、人工智能,怎么改变我们的教育。但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不会变的。

互联网、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着世界,也改变着教育。互联网最大的特点是虚拟性、开放性、互动性、全球性、个性性。它改变着教育的概念、教育的生态环境,改变着教育形态、教育方式、师生关系、家庭关系等方方面面。这种变革是非常深刻的,可以说颠覆了整个传统教育的观念。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这种变革,迎接新的挑战。我们对新的科学变革可能认识得还不够。信息化最大的特点是虚拟性、开放性、互动性、全球性、个性性,这几个特性在我们教育里面还不够,所以我们现在信息化进入学校是浅层的,没有到深层。

互联网、人工智能会引起教育手段的重大变革,但最主要的变革是把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最根本的变革还是把“老师教”、“老师传授知识”变成“学生学”,“学生自己学习”。学校的任务、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研究、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未来的教育变革不光是技术方面的,更重要的还是在观念上进行变革,观念上的变革从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

学校教育的变革主要发生在课堂上,课堂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不能因为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就放弃课堂教学。不过要改变过去课堂教学满堂灌、只练习不思考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主动地学习。有一次我到一个学校去看,老师还是比较好,讲数学,我感觉他没有把概念讲清楚,而且有些地方还讲错了。有些学校,老师课讲得不错,但他没关注到每个孩子。上课时候提问了,有一个孩子比较聪明,也比较积极,他一堂课40分钟里面叫了他8次,但是坐在我旁边的小孩既不讲话,也不发言,也不举手,小组讨论的时候他也不发言,老师好像没见过他,根本不关注他,这样能上出好课吗?我们要教好每个学生,光教好了好学生、聪明的学生,这个孩子既不发言,也不参与,也不举手,老师视而不见,这算是一堂好课吗?课堂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为什么呢?因为课堂教学是贯彻我们课标的一个重要场所,重要渠道。我们的课标是国家制定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最重要地方。很多老师讲课,往往是传授知识为主,课讲好了,但是学生接收到多少。学生接收的是什么?接收的知识还是思维?很多课程还没有做到这一点。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教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思维可以改变世界。

课堂教学最关键的是要把知识传给学生,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培养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是集体学习的场所,我们讲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学习不是个人孤立的学习,学习要在集体当中进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的反思教育报告里面讲到,学习不是孤立的,学习是在集体当中。现实环境是包括了课堂的环境、跟同伴的交往环境、师生讨论的环境、同学之间讨论的环境。个性化学习并不等于个人关在屋子里一个人学习,同时课堂教学有老师引领,现在我们讲以教师的教转变到学生的学,但是我们并不是否定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引领作用还是特别重要。

为什么说课堂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因为第一是完成国家课程标准的主要途径,第二课堂是集体学习的主要场所,第三课堂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第四课堂教育有教师的引领。

为此,学校的建设首先要把课堂教育建设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每个老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个学生。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信息技术也有负面的东西,有些信息不适合孩子看的信息,或者有些垃圾信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个学生。

校长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课堂教学的建设上,课堂教学的建设包括课程的整合、教材的选择、教学方法的研究、全校老师的成长。校长要走进课堂,走近教师,走近学生。

校长的领导力表现在有没有改革的勇气、有没有整合课程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有没有能力把全校老师变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学习共同体中有共同的意愿、积极的态度、创新的能力、合作的精神,团结一致地办好高品位的学校。

只要学校坚持党的方针,坚持素质教育,坚持把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充分认识儿童的潜在能力,学生的能力比我们老师还要强,对课程的理解、教材的理解,有的比我们老师还理解的深。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就能够提高教育质量,成为人民满意的学校。

(作者顾明远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明远教育书院名誉院长)

 

 


 

做实学校党建工作  促进教师学生发展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

王加升

  


 “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指明了学校党务工作的重要性和努力的方向,在教育战线引发了热烈反响,此精神同样适用于基础教育阶段。

然而目前基础教育阶段党务工作不受重视,甚至徒有其名。大家普遍认为,只要教学质量好,升学率高,学校就是好学校,校长就是好校长。于是造成了优秀人才祖国认同感不高,报效祖国之心不强,多年来持续外流的后果。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怎样才能不辜负总书记对青年的这番期盼、厚望?抓好中小学组织建设,做实基础教育党建工作,无疑是条重要途径。下面结合自身援疆体会谈几点思考。

一、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扬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1.发挥党组织作用,重要事项必过会,多数同意方实施。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学校要进行顶层设计,坚持民主集中制,实行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增强领导班子的履职担当意识。根据《中小学校民主议事规则》,学校要强化党委会(支委会)的作用,所有重要事项必须经过党委会(支委会)讨论决定,一旦党委会(支委会)决定的事必须执行,从而提升党委会(支委会)在学校决策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适时召开党员大会、民主生活会、教工代表会,多渠道了解民情民意,杜绝权力的滥用和决策的随意。

2.亮明党员身份,自觉接受各方监督,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新疆地区所有党员都要佩戴党徽,亮出身份,时刻处在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从而保持自律,接受他律。内地中小学校所有党员如能佩戴党徽上岗,主动亮明党员身份,自觉接受同事学生、家长、社会的监督,让自己始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刻刻起到表率作用,必将成为学校里的一道靓丽风景。

3.开展有效活动,激发党员自豪感,起到激励鞭策作用。学校党组织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设立教师党员示范岗、七一重温入党誓词、暑期红色之旅等等,让组织生活有味,让其他同事羡慕,让党员自己觉得自豪,从而激发无限动能,督促不忘初心,无怨无悔干好工作,全力以赴干出业绩。

二、重视党建与学校中心工作结合,强化立德树人意识,培养德才兼备人才。

目前,多数学校,党建工作弱化,领导、老师主要精力都放在教学上,形成了两张皮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把党建工作与教学工作、德育工作、团队工作(团建、妇建、工会建设)融合起来,严格执行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计划、同部署、同考核,确保各项工作统筹发展。

1.把党建工作融入教学工作。日常教学中注重党史教育、国情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知识的渗透,最好形成体系化。组织老师编写适合本校校情的党史知识、爱国主义、传统文化、应知法律等校本教材,并在基础年级开设,从小培养学生对伟大祖国、对社会主义制度、对中国共产党的强烈认同感、归宿感。

2.把党建工作融入到德育工作。重视思想建构,丰富活动载体,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享受快乐的同时精神得到熏染,品德得到净化,逐渐增强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种教育贯穿幼儿、小学、中学各个阶段,不断强化,不断提升,潜移默化,深入骨髓,流淌在血液之中,形成人格的组成要素。此种影响必将根深蒂固,会让学生收益终生,无论将来走到哪里,无论将来身在何处,他们身上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爱国情、感恩心、文化符号都难以泯灭。

3.把党建工作融入团队工作。切实加强学生业余党校建设,加强后备军共青团的建设,不搞花架子,在学生素质教育报告书中如实记载,发放业余党校结业证书。这方面中央新出台了专门文件,不再赘述。

三、重视加强党建与教师队伍建设的结合,强化教师的教书育人意识。

学校党建工作、教育教学工作重在教师素质,离开了教师队伍的建设,没有了师德高尚的教师,党建工作就不可能取得实效,学校质量就不可能得到提升。

1.强化师德建设,打造素质过硬师资队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2014年教育部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指导师德师风建设工作,20181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陈宝生强调: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大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涵养。”“强化监督考核,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实行师德一票否决。严格师德惩处,建立师德失范曝光平台和定期通报制度,营造风清气正教育行风。

2.开展各类竞赛评比活动,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作用。学校可以举办党员教师教学擂台赛、党员教师示范研讨课、党员教师征文比赛、党员教师演讲比赛等竞赛评比活动,展现党员教师风采,展示学校党建成绩,以点带面,引领学校风气。

3.教师学生结对,手牵手做工作,力争一个不掉队。新疆地区近年来实施三进两联一交友民族团结一家亲等政策,让一个教师结对五个学生,一段时间后进行轮换,让老师们经常走进教室,深入宿舍,走入家庭,甚至不定期住宿到结对学生家中,了解生活困难,解决学习问题,消解存在困惑,从思想、学习、生活多方面帮扶,实实在在,效果很好。我们应该借鉴新疆做法,组织党员干部与学困生、思想品德问题生等交友结对,走入他们的家庭,走进他们的生活,设身处地地了解他们存在的困难,实实在在帮助他们,促使他们成长成才。

4. 骨干教师与党员教师双培养,努力把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骨干。《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81月)中要求健全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科研、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长期以来,所有学校一直重视教学骨干的挖掘、培养,让其挑起教学质量提升的重担,但在教学水平提升的同时要重视政治素养的培养、锤炼,让他们自觉向组织靠拢,成为党的新生血液,保持党的活力。与此同时,党员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同样不可忽视,要督促党员制定学习计划,创新学习形式,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努力创先争优,争做所教学科的带头人。果能如此,党组织必然有吸引力,党建工作必然更上层楼。

以上思考可能不少学校已经实施,但尚未普遍推开,但愿此文能引发大家更多的讨论,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作者是皇家royal1688副校长、泰州第九批援疆教师组长)


 

 

 

 

 

 

浅析青少年网络成瘾危害及预防对策

黄晓芹

 


【摘  要】: 互联网让青少年接触到开放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和全球眼光,有利于青少年现代思维方式的形成,激发其创造潜力。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伴随移动网络与智能手机的普及,我国近1000多万青少年成为“低头族”,不仅伤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甚至毁灭家庭,网络成瘾已经发展成为社会问题。因此,分析青少年为何沉溺网络显得尤为迫切,研究其对策更具现实意义。

【关键词】: 网瘾;预防对策

互联网既没有空间限制,也没有时间限制,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念乃至思维方式产生强烈冲击,尤其是青少年。一方面,借助网上的虚拟空间,青少年可以展开广泛的交流,寻找多元化的发展机会,促进自身的个性培养。另一方面网络也给青少年带来极大隐患,网络这个完全虚拟的世界已然成为青少年放松自己最佳的场所,青少年沉溺其中难以自拔,甚至一些网络成瘾的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就青少年的成长发展来说,网络成瘾的主要危害有这样几方面: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

1.沉迷于上网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冲击

学习应该是青少年阶段最主要的目标和任务,青少年应该树立远大理想,通过努力学习达成目标。但是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学生们平静而单一的学习生活。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中无法达到成就感、满足感,却在虚拟的网络游戏中化身成了绝顶高手,在网络中得到快乐和满足,这种性质的网络沉溺是家长和老师说破嘴皮也难以挽回的。

还有一些本身对学习就存在抵触情绪的学生,选择了上网宣泄的减压方式。他们通过虚拟的网络“交友”,或者利用网吧玩网络游戏。除此之外,还把周末的时间用来与网友“见面约会”,或在家里研究练习游戏技巧。这样就浪费了学习的大好时光,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并逐渐形成了学习成绩越不好,就越不爱学习的恶性循环,并由此自暴自弃、无法自拔。

2.不健康网站对学生思想成长的冲击

互联网对青少年来说虽然是个奇妙的虚拟天地,却并不是一个纯净的世界,反而是一个必须加倍提防的地方。互联网世界充满了陷阱,许多犯罪活动都是以互联网为手段进行的,比如跨国的诈骗案或者利用网络洗黑钱等。互联网上的网站何止万计,不健康的站点更是隐蔽其间,寄希望于屏蔽掉全部不健康网站是不可能的事。

成千上万的家长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性的问题是避而不谈,没有及早地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性教育,在虚拟的网络时代却是避无可避的问题。互联网上往往传递的许多不良信息,如暴力、色情、颓废等使青少年很容易受毒害,青少年因为好奇却又自控能力差,从而沉迷于不健康的内容,难以自拔,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虚幻网络对学生造成精神伤害

青少年可能在现实中是家长口中的好孩子,他们积极向上、待人友好、踏实本分,但在网络中却可能消极、攻击、反社会和杂乱无章。这种虚拟人格固定下来,并通过在网络上的不断强化,往往就进入潜意识,经常表现出与现实形象不可思议的行为,形成巨大的人格反差,逐渐形成“网络双重人格”,造成人格分裂。

二、青少年网瘾的预防和对策

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的进一步发展使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更加严峻,积极采取多方面预防措施已经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但是在全社会还没有营造出一个健康规范的网络环境之前,家长和学校应该要承担起预防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主要责任。一味强行压制并不是最理想的对策,转移青少年的注意力投身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中去才是关键。

(一)在家庭教育方面,使用正确的沟通方式是关键

家长应该更加关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给予孩子所需所想的理解与安慰。在教育网络成瘾的问题上要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了解孩子的需要,切忌危言耸听。

1.正视网络进行引导。要帮助孩子解决网瘾,家长要学会上网,当好孩子的引路人和监督人。家长要引导孩子浏览适合他们健康成长的网站,把握孩子上网的时间和频率,孩子自控力较差更需要父母适时提醒,适当督促孩子上网有度,并郑重告诉孩子不要光顾色情网站。

2.转移视线提升自信。家长应当肯定鼓励孩子的长处,鼓励孩子参与其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适当与孩子共同进行体育锻炼;遇事征求孩子的意见,并采纳合理的建议;可以陪孩子外出旅游,开拓孩子的眼界,锻炼身心、提高交际能力。家长还可以在社区组织有益的网络竞赛,宣传网络技能,通过家庭的比赛和交流,引导孩子健康使用网络。

(二)在学校教育方面,营造优秀的学校文化是根本

1.落实素质教育让青少年回归课堂。青少年沉溺网络大多是因为应试教育给学生带来的是挫败、压抑的体验,对学习感到消沉和失望。只有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每一个方面,让学生成为学生的主人,在课堂中获得成功的主人翁体验,从虚拟网络回归课堂。

2.建设校园文化让青少年爱上学校。校园文化对青少年有强烈的教化、辐射、陶冶和激励作用。学校应当经常性地开展各种文化娱乐、体育竞赛活动,如英语节、艺术节、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等。举办各种兴趣小组,比如与互联网有关的计算机兴趣小组或者开办校园绿色网吧,有意识的将青少年的视线和精力投入更有意义的活动中,从而避免青少年被网络锁定。

3.加强辅导干预让青少年心理正常。学校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鼓励更多教师获取心理咨询师资格,开设校园心理咨询中心,对有网络成瘾症状的青少年,要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疏导,进行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帮助青少年尽快摆脱困境。

网络成瘾不仅毁掉的是青少年的现在和未来,更毁掉的是他们的家庭,但是如果让青少年远离网络,望网生畏,被新技术甩在身后那更是国家、社会、家庭最大的危险。在这科技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应当要加强网络规范管理,趋利避害,给予青少年学生正确的指导、引导,为青少年的发展插上健康、有力的翅膀!


 

 

 

 

 

 

谈德育考核实施

陈改芳

 


学生的思想意识与品德行为考核,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做好评价工作,将会激励学生不断加强品德修养,主动矫正各种不良行为,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养成文明守纪,积极向上的优良个性品质。也是为了克服德育考核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增强客观性、可操作性,更好地发挥其积极的德育导向功能,创建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

学校制定了德育考核条例,具体操作如下:    每个学生每学期设基础分80分,按照条规,予以加分或扣分。考核的项目包括品德行为、  纪律行为、文体活动、卫生保健、公益劳动、  管理工作。每个条目下面都有一些子条目,很详细,具有可操作性。

这样的考核条例一直都有,以往我作为班主任,还担任二个班的数学教学,班主任工作很难做到精致化。今年,难得只教一个班的数学,代教一个班的副科,于是努力把德育考核工作做好。

公布考核规则

初一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还像个六年级的孩子,作息时间没有适应中学的生活,上午的课有打瞌睡的;学习方法不会,不知道课堂上要记课堂笔记,或者听讲和笔记不能同步进行;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学习节奏较慢。

于是我组织大家学习我校校本的德育考核规则,加强他们的品德修养,主动矫正自己身上的各种不良行为,进而早日养成文明守纪的优良品质。

为增加学生的各科知识的视野,我增加了奖励项,鼓励他们看课外书,做课外习题,每门每次加1分,这项措施为培优增添了学习的动力。本学期每周周练,我又增加了周练奖励项,周练成绩前3名的加1分。那永远考不到前3名的咋办呢?我规定,如果你周练成绩进步3名也加1分。另外,学科成绩单科班级第一的也加1分,让学有所长的同学有自豪感。

同时,与现在的中学生活相适应,我增加了扣分项,凡是不按要求佩戴胸卡的,每人每次扣1分;未按学校安全规定骑电动车到校的的扣1分。

中期每周考核

平时我要求学生每周写周记,在周记的最后一段,写明自己的加分项和应加的分,班主任审批,是否同意加分。每天的值日班长负责每天的扣分登记,记录在班务日记,每天放学时交给班主任签字,同时查看那些学生被扣分了,便于班级管理。这样做,也树立了值日班长在学生中的威信,便于值日班长工作的开展。

月度考核小结

每个月月底对学生的德育积分做阶段性小结,让每一个学生对自己的考核结果做到心中有数,及时矫正自己的不良言行。原来守则上要求学生干部和班主任一起考核所有同学,实际操作中,我先把考核表拍一份底稿,防止有人篡改分数,然后让所有同学对照自己的加分和扣分项目测算自己的分数,让每一名同学正向强化自己的优良行为,对照自己的扣分项目悔改矫正,从而真正达到德育考核的目的。最后,小组长复核分数,防止能力差的同学计算失误或者故意给自己算高了,班主任抽查部分同学的分数。

学校每月一次月度检测,结合月度检测的成绩,第一个月,对德育考核优秀的同学颁发奖状,以后的月度考核中发优秀奖和进步奖,让他们对自己的优良行为继续保持,给后进生树立榜样。对考核不及格的同学,进行思想教育,以便及时整改,必要时通知家长合力教育。

年终学期考核

学期结束,进行学期考核,按如下三个

 

 

 

 

 

 

 

 

 

 

 

 

 

 

 

步骤进行评价:(1)自评,由学生写出本学期思想品德总结,进行自评。(2)小组评议,每个学生在小组会议上宣读自己的思想品德总结,然后由小 组长负责进行小组民主评议。(3)班主任、班委审定,班主任组织班委干部,在小组评价的基础上,对每个学生的考核成绩,再进行全面考核、评议,由班主任最终审定每个学生的德育成绩。考核结果量化显示,85分以上者为优秀,70分以上者为良好,60分以上者为合格,60分以下者为不合格。

期末个人德育总分进入班级前三分之一,并超过85分,方可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考核结果通知家长,并记入学生档案。对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将其违纪材料予以总结,上报政教处,并通知家长到校通报情况,商谈教育方法,并采取跟踪教育等办法促进其逐步转变。

以上方案仍在探索实践中,在该方案的激励下,9月份的运动会,本班取得了年级第一的成绩。在今后的操作中,如有问题,也可能会做微调;如有其它心得,再与大家分享,也请大家不吝赐教。


 


学习《鲁迅作品选读》 提高人文素养

陈云庆

 


进入高三,学生的时间紧了,《鲁迅作品选读》要不要花时间学习,这引起许多一线教师的争议。笔者以为鲁迅是20世纪中国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他的思想、他的人格对当时的社会和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习《鲁迅作品选读》,有利于学生感受鲁迅作为普通人的情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思考人生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学习《鲁迅作品选读》,笔者以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师生认真感悟体会。

一、感受鲁迅作为普通人的情感

“感受鲁迅”,首先就是把鲁迅看作是和我们一样的“人”。在《我家的海婴》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内心真实的常人世界。“孩子是个累赘,有了孩子就有许多麻烦”,鲁迅起初就和我们当今许多年轻的夫妇一样不想要孩子,想无后顾之忧,然而孩子还是没有预约的来了,作为文化巨人,鲁迅也有我们平常人的苦恼。“一个担子,挑的是一老一小,怎么办呢?”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肩负的沉重,一种人之父的担忧。而儿子稍微长大,就开始反叛,“这种爸爸,什么爸爸!”儿子毫无拘束地表达对年长一代的不满、不理解、牢骚、反抗,这多像我们当今社会那些在蜜罐中长大的独生子女,充满叛逆。“这么下去,恐怕我就要打不过他,革命也就要临头了。这真是叫作怎么好。”鲁迅的烦恼就是普天之下千千万万普通父亲的真实的烦恼。鲁迅其实离我们很近。

二、感受鲁迅博大的爱和牺牲精神

鲁迅对生命有许多思考,他的生命观超越个人、国家、民族以至人类。他强调宇宙万物的生命都与自己的生命息息相关,他对小兔、小狗以至苍蝇的死都有强烈的反应。他感慨“生命造得太滥,毁得太滥”,表现了他对中国国民性中爱的缺失所感到的焦虑、悲哀与痛苦。在《灯下漫笔》这篇文章中,鲁迅尤感愤怒的是“弱者”,特别是“女人和小儿”的“悲惨的”呼号的被“遮掩”。这鲜明地表明了鲁迅的“弱者本位”的思想以及他与社会最底层的人民的血肉联系,这是一种真正的博爱。

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篇文章中,鲁迅认为,“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前者的生命,应该牺牲于他。”他说,觉醒的父母之于子女,应讲职责,应尽义务,应作牺牲,而不应希图报恩,如此社会人生才能由停顿萎缩变为发展进步。由此他强调自己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年轻人到光明的地方去”。自我牺牲精神是鲁迅最重要的基本精神。在《随感录•六十三“与幼者”》中他继续强化此精神,“超越我” “舍了我” “从我的足迹上”开始你们的“探索”,这是觉醒的父亲对儿女的三个期待。觉醒者甘愿当桥梁,做踏脚,埋葬自己,这就是博大的爱,这就是牺牲。“俯首甘为孺子牛”,爱与牺牲在鲁迅言行中永远是一致的。

三、感受鲁迅所宣扬的抗争精神

在《略论中国人的脸》这篇文章中,鲁迅“相”出了中国国民中普遍存在的“家畜性”。这家畜性的表现是:驯服,忍耐。国人普遍缺乏“兽性”,即缺乏反抗和抗争的意识。在残暴专制制度的高压统治下,中国人兽行一天天消失,变成了低眉顺眼、唯唯诺诺的家畜式的“顺民”。他号召被压迫中国人为争到做人的权利,奋起抗争,反抗非人的奴役和凌辱。“横眉冷对千夫指”,鲁迅的一生,就是与一切腐朽势力和黑暗统治抗争的一生,就是与一切形式的奴役和奴性搏战的一生。

而《铸剑》更是讴歌眉间尺和黑色人捍卫人间正义勇于讨还血债的复仇精神。作者赋予古人以时代精神,形象地表现了被压迫人民对残暴统治者韧性而又坚决的反抗,黑色人身上更多渗入了鲁迅的抗争精神。在《灯下漫笔》这篇文章中,鲁迅明确提出“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青年的使命!”他昭示着一代一代的中国的青年,前仆后继地去为完成这样的“使命”而奋斗不止。鲁迅之所以谴责旧文明宣扬抗争就是为了创造光明的未来。

四、感受鲁迅对社会思想的启蒙

在《论“他妈的!”》这篇文章中,鲁迅以深邃犀利的历史眼光,透过“他妈的”表面现象深挖出“国骂”背后深层的社会问题与众生世相。中国的特色是靠祖荫,讲门第,看出身,拉关系,找依附,成为世风时风,将“他们的祖宗当作仇敌”,于是“他妈的”应运而生,生生不息。鲁迅提出中国人是“打倒皇帝坐皇帝”,因此改造必须彻底,人人不仅能够蔑视扫荡别人的“余泽和旧荫”,更有勇气蔑视扫荡属于自己的“余泽和旧荫”;革命要革别人的命,更要革自己的命。

《看客》通过具体的形象概括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每天每刻,都处在被“众目睽睽”地“看”的境遇中;而自己也在时时“窥视”他人。看别人和被别人看就成了中国人基本生存方式。当今虽然进入21世纪,可是我们看看周围,这样的生活与我们是多么相似,在庸常的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的总会卷进去,成为无聊的看客,《看客》揭示出我们民族的痼疾,引人联想,引人反省,促人改变。

从《论“他妈的!”》到《看客》再到《阿Q正传》,我们可以发现鲁迅作品的魅力就在于能够揭示出我们民族思想、精神的缺陷。鲁迅思想能够跨越时空,具有永恒的意义,什么时候我们不再有似曾相识之感,那么我们这个民族就真正进步了。

五、感受鲁迅对人民力量的歌颂

在《中国人失去自信力吗》这篇文章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是鲁迅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唱出的人民颂,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 ,没有失去自信力的中国人就是民族的希望。在反动派一手遮天的黑暗年代,鲁迅的论断起到了拨云见日的作用,这是睿智的见解。

通过学习《鲁迅作品选读》,直接与大师进行交流,我们了解到鲁迅对社会、人生、历史的严肃认真的思考,我们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也将有许多思考,我们的思想必将有许多提升。研读《鲁迅作品选读》,我们要学习他的博爱和责任,学习他的牺牲和抗争,学以致用,我们必将告别幼稚,走向成熟,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民族未来的希望。《鲁迅作品选读》真的值得所有师生学习。

 


 


 

立足于核心素养的校园文化建设

■孟智顺

 


【内容摘要】在当下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及多元文化影响的社会大背景里,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着利益多元、信息多元、价值多元挑战和冲击.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落实了 “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适应了教育改革的时代和国际潮流。如何立足于核心素养开展学校文化建设,以适应当下社会对学校教育提出的要求,摆脱教育面临的困境、破解教育难题,提高学生各方面的修养,为个体的成人成才积蓄力量,是每一所求发展的学校要思考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挑战;校园文化建设

随着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出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理论层面的研究工作已经告一段落,接下来的教育实践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只有教育系统多层面共同努力才能最终落实,这个系统的终端是各中小学校,所以,如何基于核心素养进行积极的校园文化建设,便成了当务之急。

一、语文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覆盖多个生活领域,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的重要素养。它区别于素质教育:“素养”要比“素质”更易被人认同,因为“素质”还包括先天、非教育的因素,“素养”则是“可教、可学”的,是经由后天学习获得的,它可以通过有意的人为教育加以规划、设计与培养,是经由课程教学等影响、引导学习者长期习得的。并且,它也“双基”、《三维目标》存在差异:“双基”重视语文基础知识传授与语文基本技能训练,但也会导致知识灌输、纯技术训练,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倾向。语文三维目标的提出,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期望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忽视三维目标是个整体,将其割裂为并列的三类目标或三项目标,以及过于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其变迁基本上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

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等中间的“关键少数”素养,是各种素养中的“优先选项”,是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等的“聚焦版”。核心素养是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素养”,只有具备这些素养,学生才能在未来成功地适应社会,在自我实现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发展。

 

二、新时代下教育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一是新媒体主题传播思潮的多元化对学生三观产生的巨大冲击。新媒体打破了传统新闻媒介对于新闻发布的垄断权,新媒体时代,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信息源,信息源和传播途径的多元化毋庸置疑会导致信息传播的内容“熵值”增大,无序化的内容发生和传播,导致信息管理的难度增大,不可避免地导致许多负面信息的流传和泛滥。

二是新媒体的内容和形式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其传播的内容往往以短消息、图片、视频或者音频等形式传播。“快餐式”的信息传递往往导致学生“消化不良”,信息碎片化使学生难以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整体把握,而“消化不良”则容易使学生吸收不到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快餐式”阅读也容易导致学生“学而不思则罔”,缺乏理性且深刻的思考,无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在心,外化为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媒体的工具性在很多情况下让学生迷失自我,这种迷失表现为学生对各种媒体发布软件和发布媒介的追捧,而忽视了信息本身的重要价值,从而导致对于传统文化乃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冷漠。

三是新媒体环境中存在着大量不良信息。新媒体环境纷繁复杂,传播源多,传播途径广,缺乏对其有效的监管机制,导致其内容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对当代学生造成严重危害的不良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是游戏信息带给学生的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功利思想等;第二是色情暴力信息,以上提到的游戏信息中不仅包含了不少暴力的成分,而且对于处在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来说,其性心理又不够成熟,极易受外界色情信息的迷惑;第三是西方敌对势力的政治宣传,目前,国内外分裂势力,敌对势力勾结,企图通过网络散布信息,影响学生的价值观等,以实现对我国和平演变的目的。

因此,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学校势必要基于核心素养开展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

三、立足核心素养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具有导向功能、规范功能和激励功能。目前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目标的功利化、娱乐化,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的庸俗化、缺乏人文内涵,校园文化建设状态的封闭化、学校制度重“管理”轻“民主”等,制约了学生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方面素养的发展。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应当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境界。要淡化校园文化的功利色彩,提升校园文化育人价值。校园文化的功利化倾向导致学生过于崇尚分数而忽视自身核心素养的养成。因此,去功利化应当是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当务之急。并且,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适当的娱乐元素,这可以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节奏,缓解学生学习压力,但是也不能仅停留在追求娱乐的层次上,而应保持娱乐性与思想性并存,做到娱乐中蕴含着知识与技能、娱乐中蕴含着情感与价值观,娱乐中蕴含着核心素养,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第二,营造充满人文底蕴的校园环境。精神层面上,学校可以通过抓好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开展人文活动来构建充满人文底蕴的校园环境。物质层面上,学校可以通过建设人文景观来构建充满人文底蕴的校园环境。师资队伍上,要做好教师的人文教育工作,应督促教师从行动上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第三,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开放性。校园文化本身绝不是一个封闭自足的体系,它应该以开放的胸襟悦纳所有具有鲜明时代感的先进理念、模式和方法,进行整合创新,不断开拓未知的疆域,获得新的发现、新的领悟、新的建树。只有这样,一所学校的文化才能保持它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活力。

第四,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学校制度。以往应试教育单向性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适应

当代信息越来越丰富的学生思想教育现状,现在的校园文化需要他们的积极参与,才能对激发学生的热情。而校园环境是一部无声的教科书,可以陶冶学生身心健康,在点点滴滴中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充分发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寻找存在感、成就感,并培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对学校教育的价值认同。让学生参与制度制定,制度执行要凸显“人性化”,引入学生反馈机制,了解制度执行情况,等等。

四、结束语

核心素养并非由先天秉承的,而是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学习获得的。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处于校园之中,便会自然而然地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因此,校园文化建设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间接但恒久强大的力量。学校应当坚守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参考文献

[1]郑昀,徐林祥.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学科教学目标综述[G].扬州大学.201710

[2]徐林祥.对语文核心素养四要素的再认识.《语文建设》. 201711

[3]和学新,储君.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校园文化建设[G].《教育科学研究》.20182


 

 

浅谈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梅冬华

 


【摘  要】政治是高中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思想的关键途径,促进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本文则从进行时政分享、采用情境创设以及开展实践活动来分析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关键词】高中政治  学科  核心素养   途径

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深入,课程教学越来越突出核心素养的培育和考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核心素养归纳为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与公共参与。这一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本质的走向,更是思想政治课的应然。因此,高中阶段的政治教学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放在首位,让学生在高中政治学科中不断的陶冶情操,培养自身良好的核心素养,为进入社会做准备。为了紧跟新课改的步伐,作为一线教师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积极践行。

一、进行时政分享,升华政治认同

所谓政治认同,即人们于社会政治生活中所产生的一种意识上的归属感。而高中不仅是学生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更是高中学生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务必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教师便需结合实际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了解政治生活的机会,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真实认同感。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强了信息传播的速度,诸多国内、国际时政热点能够在短时间形成学生热议的焦点。 对高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通过营造适当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思维更加活跃,积极参与问题的思考与探索。着眼于增强高中生的政治认同,组织学生模仿新闻联播,在课前开展三到五分钟的时政播报评论,学生从近期新闻媒体等关注到的国家出台的一些方针政策为导向,如乡村振兴战略、国企改革等政策信息,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分享,深刻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结合选修内容,了解西方政党选举、对比各国发展道路等活动,对比了解东西方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要关注飞速发展的当代中国,了解国家建设发展成就,直面改革中的难点、焦点问题,要将最新政论节目、新闻调查、焦点访谈引入政治课堂,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和理性的态度触摸社会的政治脉搏,培养其独立的辨析能力、理性爱国的精神,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我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获得由衷的赞赏和认同。

二、采用情境创设,培养理性精神和法治意识

所谓理性精神,即对理性的追求与坚守。是人们在实践或思维活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具有独立性、辩证性以及批判性品质与特征。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崇尚与遵从,是关于法治的思想、知识和态度,主要包括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等。在理性精神的驱使下,能使人们在看待人、事、物方面表现得更加客观,进而也能全方位的观察事件的发生始末,由此做出最合理的判断。由此可见,所谓的理性精神,实则是政治认同达成的重要条件,而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其目的便是要促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有着思辨理性的公民,进而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正所谓问题产生于情境,因此,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不仅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场所,也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理性精神和法治意识的重要手段。对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身边的感性材料展开分析,以帮助学生逐步由感性的认知上升到理性层面,继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

例如,当进行“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的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便可引用时下贴近生活的材料。如“疏堵”的问题进行探讨,在某市召开的缓解交通拥堵听证会上,听证会代表除了对陈述报告中提出的多项措施进行询问外,还分别从各自的视角提出新的建议。措施一:限行。包括大幅度提高停车费、单双号尾号限行等。措施二:扩容。包括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强交通规划研究等。选择自己赞同的观点,并阐述理由。之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就上述观点精心论证,有赖于学科知识的支撑,更有助于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同时,培养理性精神、法治意识的素养。此外,针对“互联网+”等社会热点问题,教师也可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思辨,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利弊?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些利弊?高中生如何合理利用互联网?让智慧在碰撞中悄然生产,直至真理被越辩越明。

三、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参与能力

共同参与是指公民主动且有序地参与到社会公共事物的治理中,与国家一同承担起治理社会的众人,以维护公共利益并践行公共精神的行为。新修订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要构建以培育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表现,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和学生活动的主题之中,让学生在体验社会生活及自身的思维活动中理解理论的旨趣,在践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中逐渐内化成为自觉的价值取向。

社会实践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公众参与能力的培养。教学应突破在教室的有型课堂,深入到社会实践中,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运用、迁移到社会实践中。教师也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体现有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得到更有效的学习,以便帮助学生获取更为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在高中政治教育中体验式教学对于学生的实践活动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就需要让学生在体验中不断升华自身核心素养。例如,当进行“民主管理”的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便可设计如下活动环节,即让学生走访自身居住小区周边的居委会与村委会,了解居民自治和村民自治的实施途径及其发展进程,进而增强自身参与民主管理的能力。如针对身边某一区域的环境污染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社会实践,通过调查问卷或走访周围居民等方式,深入调查环境污染的源头,了解居民的合理诉求,集体协商和讨论解决方案,积极撰写社会实践报告。在教师的支持和帮助下,鼓励学生向当地有关管理部门或执法部门进行对话、协商,并提出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从而提升学生公众参与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变学生由旁观者向组织者、实践者转变,促进学生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断转变和提升,不断达到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

总之,核心素养已成为高中政治学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思想政治作为高中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扮演引导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角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重在践行,我们要不断汲取先进理论的养分,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体功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高中政治核心素养,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谈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生活化教学

应注意的问题

■姜粉银

 


【摘  要】:当学生进入高中以后,心智和思想都已经开始逐渐成型,自主意识和个性特征开始凸显而出,同时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的深入和明确,对学生的影响更大更强,其中涵盖了中国以及世界各种不同的文化和思想,而生活化的教学,则是把历史课程的实际价值高效率发挥的有效教学策略,而本文则是针对以往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以此探究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历史课程;生活化教学;高中学生

在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或是生活化的教学都存在很多问题,其中重视度的不足是根本性的问题,这一情况直接导致了其它问题的出现,也是造成学生学习历史表面化和消极心理的主要原因,学习方式也基本可以概括为“死记硬背”四个字。生活化教学则是从根本上改变单一而片面的历史教学,在便于学生深入学习的同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思考性。

一、生活化教学所应注意的内容元素

在现代高中历史教学中,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都没有清晰而深入的认知,学习目标过于模糊,最多的想法则是为了考试和升学而学习历史,其中隐含和表达的思想、文化和种种朝代的发展、兴衰的意义往往被忽视。因为这种忽视和轻视的存在,很容易造成学生听课的敷衍和思考的被动,最后导致学习历史表面化。针对这一点,历史教师在生活化教学时,首先要弱化传统为考试而学的观念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转而利用生活化教学刺激学生的情感体验,初步的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重视度,而不是把生活化教学当做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新策略。

现代的高中学生,是很容易忽略掉历史教学中存在的特异文化,或对特异文化的无兴趣。如:较为现代学生所陌生的少数民族文化,其中也包括外国的少数民族或小国的文化。人们一般会对自己熟悉或与之相似的事物较感兴趣,而对自己陌生或对立的事物感到无趣,因此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全面而深入的普及较陌生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也要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包括:与生活和实际相结合的实例应贴合学生。

二、如何有效的加强生活化教学

(一)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生活化的高中历史教学,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情绪以及刺激求知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自然而然的会积极的思考和分析,而如果过于遵照和照搬教材进行教学,则会失去教师的功能,很容易导致历史教学的单一性和统一性,学生的思想和认知完全相同,在历史课程中也只是阅读了本国和他国从古至今的变化过程,学生历史知识的构造和历史素养也只是围绕着古代的皇帝、朝臣等的一些著名人物的经历,即单方面的传输性的教学,学生的好奇心没有被启发,心理和思想的成长没有得到有利的培养。

针对这一点,教师在把学生较熟悉的历史事件生活化后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由的讨论和辩论。第一步把历史事件简化为一个现代仍然存在的现象,如:秦朝统一中国,然后又快速的被推翻,主要原因是否是秦始皇过于专政。因此创设辩论,然后让学生分为两个阵营,相互交流,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欲望。与此同时,历史教师在学生辩论的过程中则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分析和阐述自己的观点,同时不应以自己的想法决定影响学生和评定胜负,而是要客观利用两种不同的观点拉近历史与学生的关系,最后逐渐令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的实际价值,以此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在讲到各个朝代衰落和兴盛或重大转折点时,也可融入联想法,如:让学生把自己带入到历史中,自己会如何面对种种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的思想,包括:学生在历史事件中的心理变化、情感感受、言行等,以此令学生对自己和历史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

(二)现代化应用方式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得快忘得快一直是教学的一大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原因是学生学习方法的错误和在日常生活中无法实际的运用。多数高中学生除在历史课堂上可以接触到相关的知识外,在日常生活中基本难以运用到自己所学所获。因此“与时俱进”应同样用于高中历史生活化的教学中,以此不断完善教学模式。

首先,历史教师或学校可以利用现代先网络信息技术,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参与到历史教学中,以此赋予学生部分主动权。历史教师以教材上的教学内容为核心,利用微博或微信创建的聊天群、公众号定期发布与历史相关的趣事,一方面打破了历史教学中时间和地点上的限制,同时学生也可以更加自由的进行讨论和表达。其次,当学生然逐渐熟悉和掌握足够的历史只手后,教师可以尝试把历史故事的部分结尾空出,让学生编写结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欲望和学习积极性。但在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时需要特别注意,应避免部分学生利用学习的理由长时间的在网络中浏览,同时过多的留言和信息教师无法全部阅读和回复,因此应规定学生留言的字数和控制发布的历史故事,但也要赋予学生自由、勇敢的表达的机会和权力,否则无论是生活化或其它教学方法,都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对历史教学也无法产生理想的影响。

(三)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是增强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根本保障。教师作为实施教育教学方针的一线工作者,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但这里所指的综合教学能力,并不是要求历史教师全面发展,而是以自身特点和优势为中心,把构建生活化教学所需的元素进行有效的融合,包括:全面而深入的历史知识、多元的教学模式、与学生互动和沟通的能力以及科学的教学评价能力。全面而深入是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细节上的剖析,而不是单一的概述事件的发生和人物的经历。多元的教学模式则是融入了多种元素,从而改变学生单一的死记硬背学习历史的方式。与学生互动和沟通能力的根本在于教师的教学以学生为核心。教学评价则是历史教师对自己整体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客观分析与研究,四者缺一不可。

三、结语

总之,在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时,应注意学生的需求、趣味性和教育三者的融合,即不能令历史教学表面和枯燥,亦不能矫枉过正,让学生沉迷于趣事中,而忽略了历史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樊磊.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1505

[2]安丽梅.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探索[J].基础教育研究.201617


 

 

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融合之尝试

                   ——利用语文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德育

■陈霞

 


担任班主任已经有几年了,虽说在处理学生问题上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每个学生都是不可复制的唯一,面对新一届的学生很多时候还是会有些措手不及。今年班级里分到了一个刺儿头,该生声名远播,我们这个年级的学生没有一个不知道他的厉害的。才开学没多长时间,他就跟我杠上了。我暗暗抱怨自己运气不好的同时,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解决问题。我找来刺儿头,指着试卷中的空白地方问他为什么不写。他一副不屑的神态说这些都是些识记性的东西,一点水平都不需要;我压住心中的怒气又指着阅读题问他为何不做,他又改口说太难了不知该怎么答。面对他的强词夺理,我用我老师一贯的作风训他“眼高手低”。他不服气,大着嗓门跟我叫嚣。这种情形下,所有班主任经历的我压不住自己的爆竹脾气了,暴风骤雨式的训斥倾泻到他身上。可是这位久经沙场的干将并不害怕,他勇敢地与我对峙着,邪气的眼神里似乎要喷出火来。瞬间的目光对峙使我明白,我不可能用做老师的气势将他压制住。又想想跟他争反而失了自己的威信,于是,平静下来要他先将试卷空白地方做完。

我走到一边的椅子上坐下,深深吸了一口气,尽量让自己急躁的心平复下来。回想自己刚才的行为,实在有些不妥,跟学生争吵无论胜败,都失了自己的身份。因为想着这些,当他拿着试卷准备交给我时,我对他说话的语气也和气了许多。他应该也是意识到自己刚才的不妥,对我说话时客气了很多。我指着试卷中的默写错误告诉他,虽然默写简单,但如果态度不认真也不简单,默写中只要有一个错字就前功尽弃;至于阅读题,相同的题型也要多练习。我们的课本中《卖油翁》一文,主人公卖油老人身怀绝技,让人佩服,他总结经验时不是说“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学习也是这样,无他,只有态度端正、多练习而已。他听了我的话,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我知道教育方式是多样的,像这种利用学科优势进行德育的方式也许可以更有效。作为语文老师,学科优势可以用起来。

一、利用诗词指导学生“明理”

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的体验,可以迁移到自己在校的行为上,但这种成功体验对学生而言,不是依靠简单的说教来实现,而需要他们的感同身受来实现。

我们班里有个女生,上课经常埋头写写画画,开始还以为是在记笔记,后来发现我没有讲知识,她也在写着什么,那她一定是在忙于自己的事了。我于是开始用眼神暗示她收敛点,但似乎也没什么用,她依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便将她喊到办公室单独交流,我并没有如她所料地批评她,而是肯定她写的小诗不错,但告诉她要先学好课堂知识。后来我向她推荐了一些古诗词,以及一些好的现代诗词,并让她隔断时间和我交流一下读诗词的所得……慢慢地,在与她交流的过程中,我明显地感到她内心燃起的自信,而且还乐于与我交流,分享她点点滴滴的喜怒哀乐。

在这个孩子的转变过程中,我对她的影响,不是因为我讲的道理更有说服力,而是我根据她的爱好,利用我的学科知识影响了她的行为。尽管她的学习水平进步不是很大,但她由爱涂抹小诗而逐渐燃起对语文学科的喜爱,还是让我非常开心的。

二、运用实践引导学生“懂理”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是我们语文课本中的一个内容设计,虽然是学科知识,但有时用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也是很不错的题材。

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我们有时会一味地要求他们“不要这样”,实际上收效很有限。我们只有能用更积极、更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或者“可以怎样”,才能真正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与困惑。综合实践活动恰恰做到这些,字实践中让学生获得一些真切感受,让他们收到教育。例如学习“家国天下”专题,除了课本向学生们提供的一些改过故事、诗句、名言外,学生自己收集了更多的资料,在此过程中,他们会接受到更多的关于“家国天下”的知识。当然可能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不是十分令人满意的,但语文的学习不是跨越式的,我们的引导只要能让他们体会到“国”“家”对自己的意义,边学边悟。

三、谈谈写写促使学生“自理”

在德育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学生“听不进”的问题,大人们的规矩对学生而言似乎属于另外的世界,社会对他们来说更像是窗外的风景。在他们看来,书本知识与生活和未来无关,学的多、学得好,这样成功的体验只能通过分数体现出来,因此,教育的价值对他们而言显得缺乏“证据”。

语文与社会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因此为了进一步开发语文学科在学生终身教育中的作用,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知识,联系生活,体验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

从传授知识的角度,我们无须这样大费周折地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但这种鼓励学生像作者自己一样思考的过程比任何知识的学习更可贵。也许这些感受过程并不复杂,但孩子们的切身体验过程却是弥足珍贵的。他们在体验的过程中经历了,这经历也许是从失败到成功、从不足到改良,其实无论成功与否,都会使他们的心灵得到一次历练。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将传道与授业相融,培养出德艺双休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春兴  《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

[2]    《教育学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学术期刊《江西教育.感悟古诗魅力提高语文素养》201724



 

从古诗词教学到高中语文课堂发展方向

李泽红

 


【摘  要】:古诗词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上面,即使如此,也不能很好的领悟和掌握古诗词的内涵和意义。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承载着民族精神与文化素质的教育,尤其在近年来,古诗词在高中语文考试中所占的分值越来越高,题目的类型也越来越多样化,古诗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本文将从古诗词教学出发,探索高中语文课堂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古诗词;高中语文;课堂发展方向

因为古诗词所代表的特殊意义与其在高中语文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对古诗词的探索从未停止,尤其是在新课改的推动下,高中语文课堂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更加注重过程、态度和情感,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索中把握高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重难点。

一、高中语文教学现问题分析

现在学生虽然对古诗词有一定的热情,但是仅仅有少部分的学生是因为自身的兴趣去坚持自觉学习古诗词,所以古诗词的课堂一般呈现的都是老套和不科学的状态,很多教师也承认,由于高考的压力和平时的琐事繁多,教师一般都侧重于考点、注重古诗词内容技巧的讲解,根本没有时间去想如何使古诗词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而且在调查中也发现老师在课堂中的表现对学生古诗词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老师如何在教学方式上有所创新,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具体总结存在以下两个问题:第一,教学模式单一、缺乏新意,部分学生虽然对古诗词有所兴趣,但是由于教学方法不当,其热情被冷冷拍下。第二,教学功利化色彩浓,由于一味的只为应付高考,这样的课堂教学过于高考化,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把目光只聚焦于高考上,导致所有的一切教学活动都为多拿分服务。

二、高中语文课堂的发展方向

虽说在新课改的推动下,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呈现出积极的状态,“少教多学”也越来越被重视,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古诗词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现实情况下,回顾古诗词教学的发展历史,结合教学现状,来分析高中语文课堂的发展方向,我关注以下三方面: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

(一)教师和教学内容

第一,对教师来说,教师要不断的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对语文教材细心解读,深入阅读相关书籍,加强自身的古诗词知识储备和语文素养。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多阅读与古诗词相关的同题类题书籍和背景资料,通过丰富的知识储备来更好的解读文本,而不是过分的依靠教学参考书。

第二,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辅助作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起辅助作用,引导学生进步,启发学生思考,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其充足的养分,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放开课堂的话语权,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带领学生深化教材内容,领悟生命。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氓》这一课的教学中,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可以采用辩论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对中国古代婚恋观进行思考和辩论,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深化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升华教学的主题。

第三,教师应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我们的课堂不要完全以高考为唯一的目标,在以教材为基础的情况下,可以多添加与课文章节、课外知识相关的内容来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形式上,不要以灌输和讲解为主,要全方位的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多媒体设备相结合,将声、色、乐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大胆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要敢突破、敢怀疑,超越教材基本内容,超越教学参考书。

(二)学生和学习内容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高中古诗词的教学越来越强调美育视野下的语文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身心感受。这时候我们就要考虑学生的接受,从学生的接受出发,要了解学生除了接受古诗词里的基本知识、作者的身世背景、文章的创作背景外,学生还希望从古诗词的学习中得到什么?教师如何教学才能让学生从中获取想要的知识?在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下,是否能够做出审美的再创造。因此从学生方面的接受层面来讲,语文课堂的发展方向,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思考的自由。学生在接受古诗词的训练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是自主的学习、自主的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自主思考,而不是把学生的思考范围限制在标准答案的范围内。例如:在学习柳永的《雨霖铃》,不是通俗的思考过程:这首诗好在哪里?我们为什么要学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而是: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作者这时候在想些什么?这些具有人文性的提问可以更加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和扩充学生的思考范围。

第二,是感受的自由。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和古诗词在体现其工具性的一面的同时,也应具备其美好的感受,在体会和感受语文美的时候,也能感受到现实世界的美,让学生在具有诗意性的语文课堂中自由的驰骋,放飞思想的翅膀,刺激最细腻的情感,在感受的过程中获得生活上的启示,感悟与万物相生、与万物一体。以此来培养学生,求真、向善、崇美的人生追求,将语文与艺术自然相结合,升华语文教学的主题和意义,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教学尤其是在古诗词教学的过程中,其语文课堂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多层面多角度的,不应仅仅只是以高考作为目标,而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人文教育和知识教育相结合、工具性和艺术性相结合。让古诗词这一具有传统形式的教学在与新课改相结合下,持续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让高中语文教学在实现其知识和工具性目标的同时,更加发挥其艺术性和人文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玉娟.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内容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   [2]甘立珍.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效果[J]. 学周刊,2016(15):73-74.   [3]曾先锋. 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分析[J]. 学周刊,2016(23):122-123.


 


 

浅谈在高中物理课堂实施有效教学

王怀琴

 


【摘  要】: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高中物理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在高中物理课堂通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改变作业批改方法、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等几方面实施有效教学策略,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高中物理 有效教学 策略

高中物理是一门规律性强、对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教学中发现:尽管有的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辛苦,但实际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有关调查显示:高中物理是大多数学生认为最困难的一门学科。讨论和研究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本文仅就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的策略作一些探讨。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头脑中应始终有这样的意识:学生个体是有差异的。备课时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上课时有所落实,心中装有每一个学生,尤其是中下等生,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课堂提问时,对低层学生,提的问题要基础,尽可能浅显,一点一滴地启发,确需综合考虑的问题,教师要作好铺垫,多设计一些台阶,避免跨度太大。

如在讲授必修 2《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寻找机械能守恒定律对低层学生还是有困难的。为让低层学生也能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我将推理过程问题化(如图 1):

1写出物体在 A 处的机械能 EA=_______;写出物体在 B 处的机械能EB=_______;物体由 A 运动到 B 什么力在做功?该力做功的特点?写出该力做功 W=______________;运用动能定理证明物体由 A 运动到 B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这样降低台阶后,低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认识到物体只有重力做功时机械能守恒,机械能守恒定律方程是在动能定理的基础上推导而来。对中层学生,要在教材的基础上略加提高,提一些经过思考和比较就能回答的问题。如分析连接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力平衡问题的动态分析、依据题意选择合适的规律公式处理带电粒子在交变电场中的直线加速和垂直偏转等。在备课中、上课中和课外辅导中,只有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各尽所能,各有所得,不同程度的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才有针对性,才会更有效。

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把物理知识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积极开展合作探讨、交流得出很多结论。当学生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时,可以给学生留下课后再思考、讨论的余地,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培养他们自主动脑、力求创新的能力。      

例如,在“自感现象”一节中,笔者通过实验情景的创设引入课题。教师设问:当通电线圈中自身电流变化时引起的磁通量变化能否引起电磁感应?通过所示实验(线圈为镇流器),让学生直接感受自感电压(如图 2)。即使让多人串接在电路中,也能感受到电击感,甚至可以使全班学生体验到电击感。10V 电压居然能使许多学生产生电击感,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和求知欲。

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严禁教师与学生“抢风头”

陶行知先生曾说:“我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了不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将一定会好得多!”的确,学生是学习和认知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认知活动是个体的实践活动,它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

例如:在上“速度”一节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速度这一知识,我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课前先请两位同学说出自己 50 跑的成绩,然后请全班同学分析比较哪一位同学跑得快一些?并请他们说出判断依据。紧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找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另一方法。最后教师再次提出:在位移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如何比较两个物体动的快慢?再次让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并请学生根据探讨得出的方案进行实践应用,教师适时进行指导和帮助,适时进行个别辅导,从而使大多数学生对速度这一概念有了较完整的理解。这种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上仅从几个侧面探讨了高中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但是教学策略具有动态生成性、选择性、综合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等特点,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的实际、学校的条件等因素,精心选择、设计适宜的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而且有效学习不仅牵涉到课堂上的问题,更多的是课外的因素。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一门艺术,充满挑战,呼唤智慧。

 

参考文献

1]崔允郭.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人民教育,2001.6

2]庞维国.论学生的自主学习[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学版),2001.6

3]张德琦.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与教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4]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5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吴长根

 


【摘  要】: 现阶段社会中比较大大的问题就是环境问题,地理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为了解决和协调好人与地的一个关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将环境教育渗透要其中。教师要牢牢地将此机会给抓住,要时刻进行环境教育,这样学生的环境理念就能得到提高。高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一个人来说,在这个阶段,教师给学生灌输好这个环境教育理念,这样学生会有比较深刻的体会和感想。本文就对于此问题运用了举环境例子、编环境问题、小组讨论等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关键词】:高中;地理;环境教育

在高中中地理是一个重要的课程,地理课堂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所以教师是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而当今社会环境问题也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特别是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方式也要不断改变,要将环境教育与高中地理教学相结合。地理是一个综合的课程,学习起来对于学生是困难的,但是结合环境教育,会使学生能更加能够理解地理知识,也能够从中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在此文中就具体针对如何将高中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想融合做了阐述。

一、举环境例子渗透环境教育

我国的经济水平正在快速提高,教育质量也在显著的发展,学生也学到越来越多的知识,但是我们也常常能看到一些有知识的人时对于环境问题避而不谈。在我们高中地理学习中,教师也教会了学生许多测量地球的手段,计算时差的方法,但是在这个时候我们都忽略在学习地理时的环境教育。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环境对于我们的意义,教师通常通过举例来说明,尤其是教师举一些实际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为了渗透环境教育,可以围绕学生的生活问题来结合环境问题。

例如,教师在上有关雪线的课程时,可以知道雪线正在逐年变化并且逐年提高,此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当时的环境问题气候变暖来进行环境教育。气候变暖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在当今社会中,温度正在逐年提高,通过这个环境问题的阐述,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又比如在学习地球、海洋、资源等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很好地将其与环境问题相结合。学生能将周围的环境问题和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教师上课所举的例子相结合,这样学生学习地理时学习效率会得到提高。教师还可以将学生说了解到的一些环境问题做成素材,学生会因此而更加重视自己的行为,使学生的地理能力能得到提升,真正地运用好所学的知识。

二、编环境问题渗透环境教育

在一节高中地理课结束时,教师都会有地理的习题册给学生去完成,可是通常学生会对习题册上的题目感到十分的枯燥,会失去对于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其实并不是他们不理解题目的意思,而是学生觉得题目的内容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远。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编一些题目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题目编制也可以交给学生来进行,但是要将环境问题相结合,从而学生在做题目时对于环境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例如,学生在做有关大气环流问题习题的时候,就可将环境与其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做题时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能让学生更加爱惜我们周围的环境。又如,学生在做有关于水资源的问题时,也可将其与环境问题结合,学生可以更珍惜水资源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所以,学生通过编制环境问题可以让学生将地理的内容与环境教育相结合,让学生能两者都能兼得。

三、以小组讨论展开环境教育

在当代高中地理教学中小组讨论也是一个常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可用小组讨论的方法使学生对于环境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的时候教师应该作为活动组织者,以学生为主体。当学生进行讨论的时候,教师应当为学生确定好一个主题,并且要使课堂有秩序的进行来保证学习效率问题。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对于学生不清楚的知识应该及时给予制止。

比如,当教师进行有关地形地貌问题的时候,教师就很容易能与环境的沙漠化问题相结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先确定一个主题“如何面对沙漠化”,针对这个主题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可以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讨论如“土地沙漠化的最终原因”,“沙漠化对于环境造成的影响”,“对于沙漠化的措施”等等。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当中,并适合进行引导,最后教师可对于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点评。由此学生可真实知道沙漠化的后果,且教师可以呼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植树的活动。教师通过小组互动的方法,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地貌的成因,而且学生的环保意识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综上所述,当今社会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环境污染与破坏现象日趋严重。我们要重视环境教育,因此高中地理教育中应渗透环境教育,广大的教师也应当积极主动地将地理与环境问题相结合,并要转变教学的手段,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深入研究与教学,让学生能在学习中能体会到环境的重要性。本文所述的三种方法能让学生不仅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也能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高中地理的教育要突出地理学科价值,教师要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还能增加地理知识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孟俊梅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渗透理念分析[J].学周刊. 2016(06)

[2] 王艳花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探究[J].学周刊. 2011(34)

[3] 孟成伟. 地理教学中课外实践活动探究[J]. 中国校外教育. 2011(11)

[4] 刘清玉. 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4(06)



 

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杨晓华

 


【摘  要】:作为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一部分,英美文学在提升学生的英语思维模式和能力方面起重要作用。本文对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英美文学的现状、意义进行分析,并在英语听力、口语练习和阅读教学中应用英美文学,希望能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英美文学   高中英语   应用

高中阶段对英语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应当通过英语文学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是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高中生对英美文学了解甚少,课外阅读少之又少,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因此,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十分重要。

一、高中英语教学现状

我国当下的教育就是为了应对考试,应试教育的考试模式就是一切为了成绩,都是从提高成绩的角度出发。英语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的成绩,让学生每天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这样的教学模式,枯燥乏味,教学紧紧围绕语法、词汇等方面的学习,不要求学生对英美文学有所了解,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导致学生消极情绪的产生,学习效率和质量可想而知。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同样非常重要。要想将一门语言学好,学生必须对文学背景有基本了解,才能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我国的英语教材中英美文学方面涉及不多,教师对教材的依赖性很强,在进行教学时,往往对背景的学习不够,过分强调学生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重要性,不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

二、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在英语听力教学中应用英美文学。在进行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纯英文电影或者一些录音片段供学生学习,从而激发学生阅读英文作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好地开展高中英语教学。将英美文学应用在听力教学中,能够拓宽英语教学的内容,丰富英语教学的活动,通过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应当严格对教材内容进行把关,学则有积极意义的教学内容,能够弥补学生在英美文学方面的缺失。在选择听力的内容时,教师应当对听力的内容有大致了解,确保听力教材的发音标准语速恰当,学生能够将内容听明白,在英美文学的应用中,达到提升学生听力的效果。

 2.在口语教学中应用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对英美文学进行大声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阿甘正传》中存在着大量可供学习的句子,例如“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 are gonna get”。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在进行口语交流的过程中多加使用,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说话能力,而且能够为自己的言语增加说服力。同时,教师应当多给学生提供英语口语的对话内容,并鼓励学生多加阅读,通过组织口语活动,从而确保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提升。

3.在阅读教学中应用英美文学。传统的高中英语教学是以教材为主要内容,通过对句子结构的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导致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致不高。因此,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模式,通过使用不同种类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对英美文学的阅读中,通过视频对文学背景进行简单说明,应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引入某些著名的英文诗歌,让学生朗读。

三、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1.开阔学生视野。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表达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态度。教师通过对教材背景的拓展,在把握主题的前提下,对作品的背景进行简单介绍,使学生能够对作品有深刻的了解,拓宽对英美文学的认识,从而丰富自身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发挥出其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作者的生活背景,通过对背景的介绍,让学生重新对教材进行阅读,并通过分组的形式,让学生准确的表达出教材的主题以及作者的作品特点。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为著名心理学家曾经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很多教师反映,教学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出现了厌倦,学生在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下疲于学习。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刺激学生进行学习。例如在进行《时间机器》的教学中,教师扮演时间旅行者,并带领学生通过时间机器看到了未来的场面:在这个空间里,人们被分为艾洛依族和莫洛克斯族两大家族。这两大家族是相互对立的,人们没有幸福和安全可言。时间旅行者想要逃离,在此过程中遇到了斯威夫特。斯威夫特告诉他,马国是个友好的国家,但是在马国存在雅虎种族,他们非常凶狠。可怜的格利弗由于与雅虎有些相似而受到排挤。时间旅行者想威尔斯求助,韦尔斯告诉他,在《隐形人》作品中有个科学家发明了能够将人隐身的特殊药品,但是时间旅行者发现这种药品会使人性格发生扭曲。此时,玛丽雪莱带着《弗兰肯斯坦》出现在旅行者的面前,她是诗人雪莱的妻子。《弗兰肯斯坦》就是她与雪莱见面时机会偶然,二人共同创作的。《弗兰肯斯坦》主题与《隐形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对人类聪明才智进行赞扬的基础上又显示出其杀伤力。然后,时间旅行者在发现现实的美好后,带领学生从古时候穿越到现在,教育学生应当珍惜当下的生活。这样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毕竟课堂时间有限,内容不会面面俱到,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查阅和作品相关的信息,通过这样的文学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文学气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小结

事实表明,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英美文学,通过文化间的融合,改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文化,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更加符合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樊娟娟. 新课改背景下英美文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中学生英语,2015,1006:88-89.



 

观摩高中音乐欣赏课《古乐回响》有感

张东坡

 


【摘  要】:音乐欣赏课的主线体现一位老师的教学思路,蒋老师思路清晰,在关注学生知识层面的基础上,选择了学生所熟悉的古诗词创作的音乐作品,由于作品的表现方式既有浓郁的古韵特色,又蕴含丰富的表现手法,能够唤起学生的新奇感和求知欲,并在师生、生生互动中感受理解古代音乐的特点。

【关键词】:古代音乐  情境教学  问题串联

本节课是由江苏省音乐教育名师——蒋维老师的一节名师公开课,蒋维老师现是南通中学音乐教师、艺术教研室主任、南通市政协委员。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参加省、市基本功比赛,1次荣获特等奖,7次荣获一等奖第一名;在全国、省、市作学术讲座44场。在省送优质教学资源下乡工程中,是省教育厅聘请的学科专家及中学音乐学科主讲教师,也是中国卫星电视教材《新课程音乐课例》的示范教师。

老师老师在导入中一开始就以简洁的语言进入:“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给大家听三段音乐,仔细分辨是什么乐器演奏的,然后告诉我乐器名称。”通篇没有一句多余的话。而在音乐听了十几秒后,老师开始问学生:“可以了吗?”,学生说可以了,这样做好在与学生有了交流还可以节省时间,做到了一举两得。在导入环节结束时,老师用了这样一段话总结:“在我们中国古代,不仅有古韵悠远的乐器,还有音乐歌舞,诗词歌赋,这些都凝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在历史长河中久远的回响。”这段话即承上又启下,可见老师工作的精心。

接下来进入第一模块,“古代诗歌与音乐”;第一句话,老师说:“说到古代音乐,同学们也许会有些许排斥感,认为古代音乐跟我们太遥远了,所以这节课我选择了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作品,力图拉近同学们与古代音乐的距离。”依然简洁明了,并且暗示了学生,其实古代音乐离我们并不遥远,或许就在身边,只是没有在意而已。然后老师带来了一首《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老师在深情并茂的演唱完了之后,学生们全被蒋老师厚实而温润的女中音深深地感染了,从第一个演唱环节可以看出,学生彻底的被老师的个人魅力所折服,学生无不感叹老师的歌唱技能的高深。唱完作品之后,老师开始提问,体现了老师的一种教学思想,即:让更多的同学来参与,尽可能的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能兼顾到学生间的差异。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老师还能抓住学生回答的小疏忽开一个小玩笑,不失时机的调节了课堂气氛。在介绍词作者时老师又以专业钻研的精神体现了老师备课的细心。

音乐与诗歌的结合第二首作品,老师选择的是《阳关三叠》,首先老师选择的是让学生直接参与配乐诗朗诵,配乐其实是琴歌《阳关三叠》的伴奏音乐,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有一个总体印象;朗诵完后引出歌曲《阳关三叠》这首琴歌,在欣赏琴歌时老师做了以下几个工作:一是提醒学生们注意老师的手的提示;二是在作品欣赏时老师用简洁的语言和手势给学生做了作品情绪风格提示,欣赏完成后简单概括作品表达的情感意境。可以看出,老师把这首歌曲做了非重点内容的处理了。

第三首作品是苏轼《水调歌头》,由老师亲自表演呈现,表演前老师埋下一个伏笔,她说:“在我模仿时大家给我一个安静的氛围和意境。”其实这首作品是吟诵的表演形式,学生第一次听肯定会大笑不止,老师在表演时预测到学生会笑,所以说了上面的话,体现了一个老教师的丰富经验。老师在表演时声情并茂,再次体现了老师的基本功的扎实,以及课前所做的精心准备。表演结束后再次介绍作品时老师睿智的语言又拉近了学生与这首作品的距离,调动了学生们的好奇心。

第四个部分老师即将讲授的是八音分类法,按常规的讲解法,我们一般都是先出示八音分类法的概念,然后再一个一个地举例说明,而蒋老师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先举出了八种乐器,让学生辨认,有学生不清楚的时候则稍作讲解,然后再来一一归类,这种教学方法也是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在介绍编钟时老师又紧紧抓住了音乐要素,编钟演奏时可以发出类似和声一样的声音;说明老师在授课时思维清晰,任何时候都不忘音乐作品的核心——音乐要素。在讲古琴曲《酒狂》时,老师又给出了三个问题,其中最有价值的一个就是:乐曲采用了怎样的手法产生了一种不稳定感?这个问题实则又是涉及到音乐要素的一个问题,为了防止学生无法回答,老师设置了三个选项。欣赏过程中,老师依然随着音乐的进行轻声的做有重点的简短提示,目的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的节奏型。然后是介绍作品背景,最后作审美评价。

最后的结束语是在陶埙的音乐声之中做最后总结,语言精炼而又正式,体现了老师的专业和规范。

回顾以上教学过程,蒋老师在设计本课有以下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第一、教学主线。这一节课的主线是音乐与诗歌、古乐器与古乐曲,主线问题是设计一节课时就要首先确定的问题,老师的主线明确可见,思路清晰。第二、导入部分老师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层面,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古诗词创作的歌曲。老师力图通过此环节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感,在老师和学生互动中感受理解古代音乐的特点。第三、情境教学。本节课老师创设了问题情境,通过老师学生间的互动,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增强学生之间的探究与合作,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第四、问题串联意识。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以问题串联,在问题情境下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师生探究与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每个环节都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一直处在新鲜的、持续的、充满激情的学习状态中,避免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分散转移问题。第五、以富有亲和力的姿态让课堂一直处在民主和谐的音乐欣赏探究学习氛围之中,以便学生达成设定的课堂教学标,让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从感性认识转化较为理性的认知。第六、这节课老师力求在教学环节方面紧紧相扣,主题突出,努力在教学中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加强艺术课堂的音乐美感,整节课学生的学习情趣、探究欲望非常强烈,达到了预期目标,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同情心、共同体和文化土壤

                  ——对于理想教育的几点思考

周海林

 


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够真正的立德树人?什么样的教育能够达成春风化雨的境界,站在学生的视角去看待“正在成长的被教育者”的“教育故事”,或许会给我们更多的思考。教学如何才是智慧的、灵动的、高效的,一位课改名师说,即使是再有智慧的老师,老师的“教”,远不如让学生能“主动地学”,因为每个学生个体的学习,教师无法取代,教师的工作就是为了学生获得发展,学生不是任凭雕琢的玉石或木头,学生是有灵性的人,教师的任务是“启思导疑”,让学生“敢想会想”。如果学生们能发现并提出问题,一定比教师的讲述更有价值。所以课堂教学就是要构建一个师生学习的共同体,让师生在这样的共同体中寻寻觅觅,共思共长。同样,学校文化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引领、凝聚、规范和涵养的作用,学校文化的生命或者使命就在于培育文化生长的土壤。

教育的高效在于追寻教育的“同情心”

教育的同情心,就是教育教学中与学生沟通与交流的能力,许多“教育事件”的发生,其实大多是我们老师“教育艺术缺失造成的,我们经常谈教育改革,要不是“宏观的教育体制改革”,要不就是指狭隘的“教学模式改革或教学方法改革”,而忘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更多应该是“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这不仅仅是班主任的事情,而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教育的能力就是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能力。我们不仅要蹲下身子看学生,而且要在心灵上跟学生形成沟通交流,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才能真正认识学生、理解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老师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读懂学生的言行,才能用更好的教育尺度和方法去要求他们。善待学生的高度,宽容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的价值建构才是真正的“教育”。

从走上讲台,我就把这句话作为自己工作的信条:做老师要多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你做学生时不喜欢的老师那些言行,你就不要强加给你现在的学生;做校长要多从教师的角度看问题,你做教师时不喜欢校长的那些言行,你也就不要强加给你现在的老师。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应该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应该是一个特殊的“教育共同体”和“学习共同体”,教师不能因为师道尊严而享受教育的话语权,你只有真正公正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生“那一伙儿”,才能给学生一种信任感,倾听到学生的心声,学生才会真正心悦诚服的接受你的教育或“指点”。

2004年,多年不担任班主任的我,受学校重任担任高三(10)班主任,这个班人数最少,只有24个学生,但却是年级公认“最难管理”的班级,高二多次出现群体性打架以及打班主任事件,年级中所谓四大金刚居其三,学校原本打算拆掉分解到其他班级,因为选科特殊,是学生口中的“地震(政)班”。在第一次班会课上,我说:“茫茫人海中,人与人的相识相知是一种缘分,很高兴有缘和大家认识,并且担任大家的班主任,来一起度过三年高中生活最后的最美好的时光。我们作为同一个学校中的 ‘熟悉的陌生人’,过去对我们双方来说,都是一张白纸。我们的故事和交往就从此时此刻开始,我希望我能成为大家的朋友,也希望大家把我当成朋友,为我们高三(10)班而努力,改写我们的历史,重塑我们的未来。”

一个开场白,让学生看到他们从没有见过的“另类老师”,学生有了陌生感,也有了陌生人面前的“文静”。学生们在和蔼可亲的老师面前感受到了以往没有感受到的东西,那就是教育的第一要素----尊重,对每一个学生人格的尊重。有了尊重,有了平等,才能有要求和规则的遵守。这里没有班纪班规的严惩,我喜欢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了我们自己的问题。“每个人做学生时,都会犯错误,学生的世界有他们自己的游戏规则,也都知道哪些事情是错的。我们首先要给予我们足够的尊重,从我们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自我教育和自主教育,反而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在高三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一名潘姓同学突发精神病,晚上七点多爬到学校科技楼的顶楼要跳楼,我在寒风中和他聊了近两个半小时,最后我和他手拉手地走下了楼顶,实际上我什么劝导的话都没有说,我一直在倾听,一直在顺着他神经病的错乱思维在说,这个“顺着说”,让他相信了我,我答应他周末一起去看电影,他也答应我一起下楼。

追寻教育的同情心当然必须有“对教育的大爱”,但我认为,面对新时代的学生,更应该有尊重、信任和包容,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去讲责任、理想和担当。尊重是做人的第一原则,也是教育的第一原则。

教学的高效在于构建学习的“共同体”

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一个好教师应该让学生喜欢听他的课,这也是一个学生立场的标准。我认为,一个好教师的课堂教学一定不外乎这几个方面:对课程标准的把握---界定精准,重点突出;对教学内容的挖掘---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对教学流程的设计---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对课堂气氛的调节---张弛有度,活泼有序;对学生学习的关注---体察入微,关怀备至。通俗的来说,就是讲得清楚、听得明白、学得有趣、做得出来、习得素养,这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境界。

我非常赞同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话:“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教学的艺术就是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艺术,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共同学习交流阅读体验的“活动场”和“共同体”。课堂应该是一个“场”,这个“场”首先应该由教师来营造。教师与学生,两者之间哪个更占主导?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发言,首先尊重学生。教学过程是基于“学”的逻辑,而不是“教”的逻辑。这转变,应该由教师主动选择为好。老师要善于构建对话与交流的平台,要“让学生在经验中成长”,注重学情基础“从哪里开始?”,讲求落实即“到什么地方去?”追求提高是“怎么到那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唤醒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应该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责任。我常想,教师的职业幸福应该建筑在课堂上,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应该着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而不仅仅是教科研能力,不是论文和课题。课堂是我们幸福的源泉,也是我们教师价值的终极体现。

始于兴趣、终于智慧的课堂教学追求

我把“始于兴趣、终于智慧”作为课堂教学的追求。传统教学是沿着一条线性的,充满预设的道路前行的,而从阅读的实践来看,每一个人的阅读中最初形成的、感受最强烈的,往往决定了后面的阅读行程,我们似乎经常忽略和扼杀学生的思想的叛逆和言不由衷。我们常常把学生应该产生什么样的体验、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应该怎么样表达,都纳入规范的轨道。我们习惯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从表面来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问题“激发”了,思维被问题“启发”了,但事实上却影响了学生语文自主能力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这表现在问题往往是教师给定的幼稚化问题或强指向性问题,缺少开放性和意义的追寻。有时,也不能成为文本解读的有效突破点,而这些问题往往像一根无形的绳子,将学生的思维指向和内容牵在教师手中。学生无法“自由行动”,更无法形成思维的激发和创新的火花,课堂教学失去了生命灵动的活力。这样的课堂教学无法生成智慧,无法激发师生双方的生命活力。我认为,语文的自主阅读,追求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读教材,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师生共同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阅读的快乐,形成新的阅读素养和阅读能力。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由“带着问题读”向“读出问题”的转变。

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先让学生谈阅读初感,提出问题或者困惑,我和学生一起寻找解决的路径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随意而机智”地把这些随机生成的问题作为文本教学的切入口“因地制宜”,进行文本教学,如在讲授余光中先生《听听那冷雨》时,就有学生问:题目中“冷”字是一种触觉,而“冷”雨怎么可以“听”呢?这本来是我教学预设中没有的问题,但我感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情境和文本解读路径,就让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开展讨论,思考“雨为什么是冷的?为什么用听字?余光中先生在什么情境下听雨的?”这篇相对难读的文本,在这个“兴趣问题”或者“真问题”的引领下,使学生对余光中先生的散文产生了浓郁的阅读兴趣。我认为,学生有问题的阅读才是有效的阅读;不断生成问题的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的课堂和生命活力的课堂。

让自由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为了让学生喜欢阅读和思考,我一方面把自己多年订阅的《新华文摘》、《格言》、《南风窗》、《书摘》拿出来,要求每一个同学也拿出自己的一本书,在从学校图书馆借20本左右的书,在班级中设一个读书专柜,从语文课时中抽出一节课作为阅读课,让学生自由阅读。另一方面,定期举行各种语文读书活动如新书推介会、诗歌朗诵和辩论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学习语文的动力。现在,这些活动已经成为我所在学校的语文常规活动了。不过,我们还听说有一项语文活动是我的“专利”,那就是每天上课开头的“新闻播报”、“新闻述评”或“美文共读”。2000年我就开展了这项语文活动,即每天由同桌的两名同学合作,对前一天发生的国内外新闻事件进行综合新闻播报,并选择其中一则进行新闻评论,或者把在读书读报中发现的美文推介给全班欣赏。虽然每天需要花费10分钟左右的课堂教学时间,可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因为每周一评的周冠军和每月汇编的小册子成了我们的动力,而且,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讲台前的主持人。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调动了,口头表达变得流畅了、思考变得深刻了,语文素养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无功利的阅读也慢慢成为许多爱好文学的学生的最爱,成为他们以后大学生活和工作以后的生活方式。

让自由写作成为表达生活的需要

董旭午老师提出的生活化语文教学观,我非常赞同,生活化语文就是生活化的教学。在作文教学中,我认为应该首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其次,才是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因此,十分关注学生的周记写作,我认为,周记是学生情感的自由表达,是学生真实生活的反映,一方面,作为班主任或者语文老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情感和班级中的动态,更好地去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班级工作。另一方面,我鼓励学生在周记中可以不限文体,自由发挥,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的素材和灵感,自由地抒写心灵。批改周记的时间,是我与学生“笔谈”的时间。每个学生的每一篇周记后面,都留下我的读后感或者建设性的修改意见,我每周批改学生周记的时间,也远远超过批改作文的时间,周记成为我与学生心灵对话的平台,也成为我让学生从中寻找考试作文素材的园地。每周举行的一次优秀周记朗读,成了学生最好的奖励。学生的谋篇布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每学期由学生自己编辑的优秀习作选,从起名到编辑都由每个学生自己确定,成为我们语文生活化学习的“成长记录”和“今生今世的证据”。

我追求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优化要顺乎学情、顺乎自然、顺乎规律。但不一定追求课堂教学的完美和顺畅。从学生立场来看我们的课堂教学, “有所得而不苛求全得”“大而全”和“高大上”不是常态的课堂,一个高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具有“动态生成性”和“双边共时性”。一切从学情出发,打破单一、僵化、封闭的课堂教学结构,代之开放、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结构。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双方愉快的精神历程,这才是幸福的课堂、智慧的课堂。

学校的文化管理在于营造生长的“土壤”

理想的学校一定追求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学校课程。我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应当树立一个核心的价值观,教师承担起作为一个教师的责任,学生承担起自身学习成长的责任,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努力寻找教育教学的规律,共同营造师生幸福生活和快乐成长的理想家园。一个学校的凝聚力在于教师的归属感和家园感,一个学校的亲和力在于学生的认同感和幸福感。度过高中三年生活后,作为学生的他(她)还记得曾经在这里给他教诲的某一个老师或经历过的某一件“有意思”教育事件。如果这些事情不是负面的,那么这就是一个成功的老师,一所成功的学校。我认为,管理文化建设的前提是以人为本,就是要做到尊重人的人格,激发人的潜能,提升人的价值,而不在于用制度管住人或管死人。制度建设的关键在于科学合理高效,制度管理的着力点在于提高执行力,构建公平、正义、效益优先的管理氛围比制定十条管理制度更有说服力和执行力。校长的领导力要素中,人格魅力远远大于行政权力,一个校长只有不断扩大他的非权力性影响时,才是真正实现文化引领的开始。

校长要不断满足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不断增强教师职业的成就感,不断培育教师职业的尊严。我常想,正如“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这句话运用到教师身上,也许可以改成“每个教师的内心深处,都有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者的愿望。”这种愿望如火花,它常常是需要被引领和激发的,否则很容易熄灭。可惜很多学校管理者常常会忘记这一点。比如,我们总是习惯用这样那样的“规范”或“准则”去约束教师,而不是引导教师努力去“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两种方法的价值取向和所产生的心理效应是截然不同的。使用“规范”的结果是被教师认为“你要我怎么做、做到规定的程度”,而引导式的管理则指向“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前者中的“规范”会被认为是上限,因而这种管理带来的只能是有限度的提高;后者则传递“我至少应该做到这样”的信息,会被认为规定是“底线”,是没有上限的。泰州市教育局原宋吕银局长曾经说教师职业可分为三个层次,即第一种只是把教师当成职业,是法律层面工作的人,第二种是有思想追求的教师,是道德层面的人,第三种是把教书育人当成毕生追求的文化层面的人。对此我认为,从发展教师这个角度来说,对于把教师作为职业来做的教师,学校管理者要有规范化的制度约束他;对于把职业作为职称提升的教师来说,学校管理要有促进其上升的平台;对于有思想追求的教师来说,学校管理者要有思想引领的本领和个性包容的气度;对于把教师职业作为文化追求的教师来说,学校管理要有适合卓越教师生长的校园文化作为土壤。最后,我特别想说,无论对于学生的发展,还是教师的发展,校园文化的土壤是最重要的,在一定意义上,土壤比种子重要得多。

 


 

 

 

 

 

 

 

用问题为学生点亮一盏亲近高中历史的灯

姜粉银

 


【摘  要】:问题会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和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积极思考,潜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利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实现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地梳理时间和重大事件,探究影响和意义,提高自己的历史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问题 思考 质疑 学习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学生的思考和质疑才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认真分析,进而使学生收获知识。学生参与到课堂探究过程中会把零散的知识点进行细化和总结,从中抽取中要点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科学地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并灵活应用的程度。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在问题中思考,通过学生的思考来分析知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一、设置问题思考基础,了解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教师要关注基础,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打牢基本功,使学生对基本概念、知识点有一个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学生了解了这些知识会对新知识有一种求知欲和向往,更加积极地探究,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教师的问题设置要具有教育性和开放性,可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在探究中向着知识的纵深发展,使学生可以达到对于知识的灵活应用。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思考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的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是怎样的?问题属于基础性的问题,更加关注的是基础,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学生会认识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和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政治上主要是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从农耕经济开始转移,文化上形成了士人群体;隋唐是繁荣时期,政治上形成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经济上有了手工业和商业,文化上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宋元是成熟时期,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文化上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通过对这些基础性问题的思考和总结,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了更加完整和系统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二、设置问题活跃思维,探究规律

在对于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细化知识,建构知识框架,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全面地理解知识,深化认识,从而在应用中可以自由选择,灵活应用。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究知识规律,使学生掌握通性通法,在思考的过程中淡化个例,使学生解决一个问题后就可以解决这一类问题。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归纳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有哪些?问题涉及到了很多方面,需要学生系统地总结,学生在思考中会从中国当时的社会性质、政治、经济、外交、生活以及教育等方面来归纳总结。比如经济上就从官僚资本、外国资本占据优势,自然经济占主导的国民政府经济,转变为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个思考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快速运转和对知识的加工,有利于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进而活跃思维。

三、设置问题启发质疑,开启探索

教师要注重问题的设置的方式,通过问题来开启学生的智慧,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究,使学生可以掌握学习方法。教师问题设置的要有启发性,使学生可以找到思想的方向,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会分析问题。问题会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给学生的学习带来热情,主动地围绕着知识点进行思考和分析。教师的问题要难易适中而且注意循序渐进,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主动地思考,积极地分析,在归纳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学习了“美苏冷战”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思考冷战局势的发展对新中国外交的影响有什么?问题需要学生全面地分析,系统地总结,在对于问题的思考中,学生的思维活跃了,他们会按照时间顺序来思考冷战局势的形成。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到赫鲁晓夫推行霸权政策,再到美国改善对华关系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外交上坚持开放,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和主动思考。

四、设置问题找到方向,主动思考

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使学生可以有思路,不至于不知所措,教师的问题可以采用直问或者是曲问的方式来进行。直问就是教师针对知识点直接提出问题,如果学生对这样的直问没有思路,教师可以转换提问方式,采用曲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借助已知的知识来探究和分析未知的知识,达到对于知识的灵活应用。在曲问中,学生可以进行类比和比较,进而用已知的知识来学习未知的知识,达到对问题的合理解决。例如教师让学生总结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思想解放运动时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 原因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从洋务思潮、维新思潮、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等方面进行分析,为学生提供明确的探究方向,确保学生有的放矢,找到分析的思路,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总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究,通过问题来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和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在思考中灵活应用知识,实现创新。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乐趣,进而在探究中细化和树立知识,形成系统性和完整性的认识。

 

参考文献:

1.霍建林;高中历史课堂上如何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之我见J];科学教育;201504

2.章熙阳;用有效的课堂问题来叩开“学生”的心扉[J];中学教学参考;201621


 

 

 

 

 

 

 

如何运用体验式学习法进行高中古诗词教学

李旦丹

 


【摘  要】:体验式学习在新课标理念下的古诗词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体验式学习的学习方式、情感体验、创作体验等三方面探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体验式学习的具体运用,从而使学生真正愿学、乐学、勤学。

【关键词】:古诗词 体验式学习 授受式探究式、意象组合、情感体验、文本意义、写作 

体验式学习区别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育教学模式,是学习者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亲身体验,积极接触,化被动为主动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与当前一些学校教师所表现的无为而教放羊式的教育教学模式又有所不同,它所倡导的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教师教学的启发性的有机结合。这种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枯燥的格局,对高中的古诗词学习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笔者在文中将具体谈谈自己对高中古诗词教学中运用体验式学习的一些粗浅的看法,与同仁共勉。

一、授受式与探究式齐头并进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教师的授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的过程,如果没有教师的授,那么学生在探究学习活动中就只能是天马行空、漫无目的的行为,最终的结果是收获不大甚至是没有收获。因此,体验式学习过程也不能完全抛弃教师的的作用,而是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行探究式学习与授受式学习方式并行的原则,使我们的古诗词教学更为科学合理、更有效。

例如,高二下学期学习《唐诗宋词选读》这本书之前,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补充讲授有关古诗词的一些格律知识,传授格律诗起承转合的关系,让学生在学习文本前先对古诗词的对仗、韵律、平仄以及句式的有关知识有一个较深的理解,这样学生在进行探究式学习前就会扫清阅读和理解方面的一些障碍,为他们的自主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此外,也可以请一些对诗词有较深研究的老师,为学生开展格律诗词的相关文学知识讲座和写作讲座,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进行古诗词的探究式学习和古诗词的自主创作活动。

教师讲授完相应的古诗词解读方法后,就应该进行身份转换,由讲授过程中的主角变成探究式学习过程中的配角,把课堂的自主权真正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获取知识、情感和态度,以达到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学习张若虚的名篇《春江花月夜》一课时,可以插播古典琵琶名曲《春江花月夜》,在学习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课时,可以选播电视剧《问君能有几多愁》中的片尾曲《几多愁》;学习岳飞的《满江红》一课时,则可播放屠洪刚演唱的《精忠报国》等等,借助音乐让学生与诗词更好地产生共鸣,让学生在音乐优美的意境中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帮助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接受健康的艺术和获得思想熏陶,并最终让学生实现知识自主性建构。

二、利用诗歌的意象组合引导情感体验

意象是带有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余光中认为所谓意象既是诗人内在之意诉诸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意试图还原为诗人当初的内在之意”[1]。苏珊·朗格指出一种非理性的和不可用言语表达的意象,一种诉诸于直接的知觉的意象,一种充满了情感、生命和富有个性的意象,一种诉诸于感受的活的东西;因此它也是理性认识的发源地”[2]

古典诗词追求的是意境的和谐统一,意象是为和谐的意境服务,意象的选择和组织完全遵从于意境,往往表达相近意境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古典诗词中的很多意象在诗中往往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如明月一般有团圆、思念之意;长亭、杨柳一般代表送别和离情别恨;梅兰竹菊等象征高洁;猿啼、杜鹃暗含凄凉、哀伤之意;杨花则有飘零之意等。鉴赏古典诗词时,如果能抓住一些典型意象进行体验式教学,那么诗词的丰富含义也就迎刃而解。例如:学习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抓住诗词中的意象内涵进行文本体验,就能迅速准确地把握诗词的意蕴,理解诗人高洁的精神品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时,为了让学生能深切感悟到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作者诗词中运用的典型意象的特点,比如从意境上看,上联先把静景——天上无语的明月和地上无声的松林放在眼前,表达了宁静的气氛,再用一个字把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一幅风景画。并且在静中有着不少动的因素,在晚风的吹拂下树影摇曳多姿;树梢松针发出声响;松林中会因月出而突然飞出山鸟,绕林盘旋等情景。静中寓动,画面充满生机。下联把泉水和石头放在一起,用一个字令两者结合,泉清水浅,石似可拣,使清泉流淌于乱石之上,勾画出一幅清幽的风景画,使小溪生动流畅,似闻潺潺水声,以动衬静,意境格外生动开阔,在授课时,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这些空灵、幽美的意象营造出的唯美的意境,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者闲适、恬淡的内心情感。

因此,鉴赏古典诗词时,抓住诗中的典型意象进行体验式学习,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

三、利用写作把握古典诗歌的文本意义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让学生在对诗歌有了整体的领悟之后,从诗歌的陶醉中出来,冷静理性的对诗歌进行思考,这就是出乎其外。在教学中,如果能通过对诗歌的改写创作来实现对诗歌文本意义的提升,那么,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水平和写作能力,提升对古典诗歌的文本意义的理解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鉴赏文章,理性领悟

诗词改写首先要明白作品的主旨,进行理性的感悟,改写时要紧紧抓住诗词的主旨,围绕诗词主旨去合理,大胆的想象,因为主题是想象的依据,暗示了人物的合理发展,透漏了作品的情感,改写时把握住主题就能合理的引申拓展,此外,教师要将一定的文章鉴赏知识传授给学生,可以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语言特色、写作手法、行文布局、结构层次方面入手,深入的分析透视。比如在鉴赏柳永的《雨霖铃》,主要表现抒情主人公和朋友即将分别的伤感情景,表达一种人生失意,惆怅的情感,面对红颜知己不忍离别而又不得不分离的一种复杂矛盾的情结,教师在启发学生把握主题思想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改写时需围绕这个难舍难分的主题来设计情节、组织语言才能达到较好的艺术感染力。

(二)分析例子,寻找窍门

以本人李商隐的《无题》上课实例展示改写的具体实施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范例:静静地,月色又流入窗户。当我突然被这股惨白惨白的寒气惊醒时,才发现这样思念你的日子已经又过了一天……

毛笔笔尖的墨早已干了,而紧握着那只笔已不知多长时间的手却在不住地颤抖着,抖下了些许墨渣,掉落在睡着前刚写完的一句诗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凝望着那行字,我模糊了双眼。依稀记得刚才梦中你端坐镜前,细细梳理着那一头青丝的样子,那样细腻,却又那样憔悴。你曾说故你担心岁月会夺去你青春貌美的容颜。但此刻思念挂在嘴边,痛在心里,是我不忍心再去梦你那娇柔的面庞.

泪落到纸上,散了;心摔到月光中,碎了。而思念你的感觉却并没有因此而有意思一号的消退,久而久之,愈来愈强烈……

经历后才明白,所谓的沧海桑田只是纸上才见得到的幻觉,真正的情意终究是难以实现——如今生有缘再见,我定会顺着蓬山山路追寻你,帮你抹去眼角的泪花,抚平额上的细纹。汝南再相逢,希望你能明白,那站在枝头低声歌吟的青鸟,是在向你诉说我对你的思念!

2.找出窍门 

1)找:时间|地点|人物|景物 

明确:夜晚|室内|诗人|东风、残花、春蚕、蜡炬、月、青鸟  

2)补:诗歌语言简约跳跃,意象和诗句呈现明显的跳跃,诗中留下读者需要思索、补充的空白。本诗中需补充空白:地点---|人物---心上人|---女子对镜梳妆。 

3)扩: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把环境氛围渲染开来,人物情感宣泄出来,蕴藉的意象丰富起来。人物刻画要从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细节等角度进行正面和侧面描写,人称运用可视内容而择。诗中意象要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还可考虑描写的角度和常见的描写方法(动静、衬托等)。 

情境点评——把诗中主人公的情感和意境的内涵点明,可适当引用名家诗句和评语,也可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 

4)连:诗词形散神聚,根据的时空转换顺序,理出行文脉络,连缀成篇。

高中古诗词教学只有在多渠道研究中才能更好地前行,以上仅是本人在教学方面的一些尝试,希望能为一线教师的教学尽一点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流沙河.流沙河诗话[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 

[2]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 中译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3]韩贞.现代诗歌的体验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136

[4]林活.“体验式高中古诗词教学模式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8

[5]徐云.高中语文教学中体验式学习的有效策略[J].科教导刊,20119

[6]曾先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分析[J].学周刊,20168


 

 

 

 

 

 

 

高中化学教学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刘永华

 


根据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标准,在高中化学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主导的作用因此,高中化  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需要为学生确立一定的学习任务,学生有了目标,才会更有学习的动力对此,教师可以在高中化学课堂中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情境中处于主体地位,并在探知情境的过程中明确自身的学习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有关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的内容时,根据教材,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分为吸热和放热两种,并由此将化学反应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两种无论是什么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其本质都是一样的,是由原有的化学键吸热断裂和新的  化学键放热生成共同决定的所以,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加强对吸热和放热现象的认知,以此为基础进行进一步的学习探究

根据教学需求,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实验情境,让学生做氢氧化钡和氯化铵反应以及镁条与稀  盐酸反应的实验,两反应方程式分别2NH4CI+Ba(OH)2=BaCl2+2H2O+2NH3↑、Mg+2HCl=MgCl2+H2.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提出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反应的能量变化,在反应时用手触摸烧杯外壁.学生能够非常直接的感受到两个反应的吸放热情况,氢氧化钡和氯化铵的反应能够发现烧杯壁变变凉,镁条和稀盐酸的反应则使烧杯壁变热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注意充分发挥情境的引导性,因此,情境中问题的设计一定要合理,不仅要符合教学内容的要求,还要具有充足的启发性,让学生能够在问题的驱动下获得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并随着问题的深入了解到自身的学习任务,不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记忆

二、促进自主学习

一直以来,高中化学教学一般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听讲和记笔记,这样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知识传授的速度,但被动的方式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度减少知识讲授的比例,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完成各项知识内容的学习,当然,少讲是针对相对比较容易的内容,而容易出现理解偏差或者难度较大的知识,教师应当给予充分的讲解,保证学生能够证确的理解记忆。例如,在教学浓浓硝酸与铝和铁的钝化反应时,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大部分知识内容后,很容易忽略钝化反应的条件,对此,教师要看重讲解,即钝化反应发生的原因是浓硝酸和铝或铁反应生成氧氧化膜,4AI+12HNO3()=2AI2O3 +12NO2+6H2O,阻止进一步的反应,而氧化膜在受热的情况下会被破坏,因此,钝化反应在加热的情况下不会发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一点,促进学生自主学并不是任由学生自主学习知识和进行习题练习,教师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教师首先要充分掌握教材相关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合理安排自主学习的内容.相对基础,具有清晰逻辑性的知识内容主要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讲解中略微带过就可以了,而难度更大的内容,则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探究.每部分知识内容的难度和结构都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在教学时,要为学生安排不同的自主学习任务,并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选择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完善学生对总体知识的掌握,加强学生对掌握薄弱的知识的理解。

三、提高知识应用

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许多化学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得到很好的应用,然而高中生在生活中,对于一些生活现象习以为常,并不能及时地与相关的化学知识结合起来,因此对化学知识的应用性也没有太多的了解。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一方面,这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学生在了解到化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后,会更有学习动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教学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相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海水晒盐以及蒸  馏水的提纯等。海水晒盐是学生大多都了解的例子,海水的味道是咸的,是因为其中含有大量的盐分,人们可以通过晾晒海水,在风和太阳的作用下,海水中的水分慢慢蒸发,最终形成固态的粗盐,而粗盐并不能直接食用,其中含有一些对人体有害的杂质,进一步分离和提纯后才能  制得食盐。这样一来,教师通过讲解生活中的例子,就能够将相关的化学知识传授给学生。生活性的化学实例不但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化学知识的实用价值,还能有效提高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兴趣,明确学习任务;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加强学生对于高中化学实际应用的理解,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有效性


 

 

 

 

 

 

 

 

 

 

 

 

浅谈初中化学课堂的“让学”策略

张霞

 


【摘  要】:教师要善于在化学课堂中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从“教”、“学”、“评”三方面真正让学生“兴”起来,“动”起来,“想”起来,“说”起来,“写”起来,“用”起来,通过“让学”使学生获得体验、唤起情感、激活思维、有效学习。

【关键词】:“让学”理念  主体参与  化学课堂策略

开学初,市教育局素质督导小组来我校指导工作,高主任肯定了我们学校主体参与教学模式,希望我们初中化学课堂的改革再向前推进,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出了“让学”这个概念。教研活动时,大家一致认为“让学”符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们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源比较差,教师上课就应该把位置、时间、场所、机会,尽可能地让位给学生。本文主要谈谈对“让学”理念的认识和初中化学课堂的“让学”策略。

一、"让学"理念与学生主体参与的内涵及其关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的加以建构”。思维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任何别人是无法代替思维的。

"让学"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教学理念,它与我们学校倡导的主体参与教学理念是一脉相通的。"让学",就是"让学生学",就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

主体参与就是学生个体投身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就是学生必须真正地看、真正地想,与他自己的生活发生联系”。学生主体参与,课堂上老师要让学生情感参与(情知交融、情理交融、情趣交融);让学生思维参与(创境、设问、启思),;让学生行为参与(探讨——动口、操作——动手);让学生差异参与(分层教学、分组教学)。主体参与就得"让学"

二、化学课堂中采取“让学”方法,才能适应我校初中学生的学习现状

我们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交通条件和经济条件优于农村。一些重视孩子学习的家长,早在城里买了学区房,小学毕业就转向市区的重点中学,剩下的大都是社会弱势群体,家长的文化水平远低于城市的平均教育水平。部分外来打工人员家庭,因为疲于生计,平时与孩子沟通较少,对儿女的教育责任,常常推给学校和教师,对孩子的学习过程、思想表现、为人处事、道德品质等问题懒于过问。更有甚者,当老师和家长沟通时,他竟在家长群里和老师说,你有本事就教,没本事滚回家,孩子送学校就是老师的事,叫家长干什么?他们对学校的期望是保育多于教育,看重的是平安成""而不是健康成才。也有的家庭因为拆迁或做生意,手上有了钱,整天打麻将,学习无用论思想影响着学生。家长平时对学生学习不闻不问,孩子成绩相对较差或犯错时,只采取简单的打骂形式,这部分孩子从小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厌学,学困生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经常上课不注意听讲,不复习,不预习,不会分析问题,不记笔记,课后不能独立完成作业,不能大胆质疑。面对这样的现状,如果老师再一味的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的厌学情绪更浓,学习成绩很难得到提高,学生的成长也受到很大的影响,而初中化学课堂的“让学”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教师转变课堂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行为,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基于"让学"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化学课堂主体参与的有效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主体参与进来,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化学是一门有趣又有用的科学。煤气为什么会中毒?失火了怎么逃生?什么样的食物能致癌?一个不懂化学的人,甚至连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所以教师要善于在化学课堂中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从“教”、“学”、“评”三方面真正让学生“兴”起来,“动”起来,“想”起来,“说”起来,“写”起来,“用”起来,通过“让学”使学生获得体验、唤起情感、激活思维、有效学习。

(一)转变教学行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初中化学课程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使学生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逐步建立起“民主、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对话”不仅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流,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沟通。教师要将教材的情感因素、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情趣融合并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学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内容,应当摈弃那些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内容。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行为,要将过多的“自我表演”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动手操作、思考问题、口头表达、讨论问题、发表见解都要到位。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就不能包办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多做暗示。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化学学习的主人   

有效的化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是《化学课标》提倡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注重知识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化学课题生活化,问题引入情景化是化学新课程的特色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设置一些问题情景,让学生从情景中获取信息,用化学思考方法去建立模型,然后进行解释,应用和拓展。要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化学活动,经历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发言,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勇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当不同见解难以统一时,应学会各自保留自己的见解。在进行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时,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秩序地发表意见,要控制音量,不影响他人的讨论。如果分小组活动,人员的组合要采取轮换制,使每个人接触面广泛。小组成员可以轮流代表小组发言,小组之间可以随机交流帮助。

(三)改革化学学习活动评价的方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化学课标》中指出:“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可采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方法。可经常提出类似于“你是怎样想的?”“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等问题,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表现自我。对学生的化学活动的评价应该包括评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除了最基本的知识目标外,还要对学生的化学思考方法,学生在参与化学学习活动时所表现的好奇心、求知欲、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习惯评价。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化学意识包括化学学科感、符号感、时空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等;参与意识包括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意识包括创新的欲望、创新的素养等。

现以初中化学《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为例,探讨初中化学课堂是如何“让学”的: 1、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教学场景。初中化学课堂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是教学双边活动的重要环节。教学中,教师如能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它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集体备课时,我们提出了好多创设情境的方案:可以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情境,上课的时候带个灭火器过去,问学生知道灭火器原理吗?你知道实验室怎么制取二氧化碳的吗?也可以通过化学实验创设情境,化学教学区别于其它学科的主要标志是以实验为基础。初中化学作为启蒙化学,实验教学尤为重要,当学生看到那么多实验器材时,本身就来了兴趣,直接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2、提出问题。首先向同学们提出:如何在实验室里制取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提示同学们可找出课本中所有能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参考课本内容,探究课本中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方法是否是最好的方法。要求同学们写出实验方案、实验过程、现象、结论及体会,每位同学都要参与其中,分工合作,用家中的小实验室制取出二氧化碳气体,下星期三各“科学小组”进行展示。 3、实验探究。周末的两天里,各科学小组都行动起来,我用电话摸底,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对较弱的小组,到现场辅导和鼓励。 4、成果展示与交流,上课前要求各“科学小组”先把设计的实验方案先交上来。 上课开始后,各小组开始展示其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装置,并进行实验,一边实验一边陈述探究的过程。八个小组实验方案各不相同,甚至有的小组有多种方案,实验的用品更是五花八门,酒精灯有小药瓶做的,有玻璃胶水瓶做的;反应容器用医用吊瓶、各式各样的玻璃食品罐;导气管用水笔芯、圆珠笔芯、自行车气门芯、细软管代替。实验过程中针筒、衣服架、风钩、回形针、瓶盖等,都成了同学们手中的实验仪器,家里的醋、食用碱、装修用剩的大理石、蜡烛、泡沫、雪饼中的干燥剂等成了同学们实验用的药品。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使他们理解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装置和原理,而且回顾了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的装置,还掌握了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 5、反思与评价。当一个“科学小组”展示完毕后,先由小组成员自我评价,后其他小组对展示小组进行评价,最后由教师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态度情感的总体评价。

事实证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教师要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例如:有学生在作业中描述燃烧现象时说,镁条在空气中烧了一会,就很亮。细铁丝在氧气瓶中燃烧会乱跳。这些语言虽然不够规范,确也形象生动,一方面说明他看书不够仔细,听得也不够认真,另一方面也说明,实验能使他兴趣盎然,他还是注意观察的。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讽刺、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对于这些学困生还是要经常给予一些激励性的评价,“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课堂上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困生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了让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地活起来,我在教学实践中还尝试了分层教学,由易而难。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困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

总之,化学课堂只有通过“让学”才能使我们学生的学习充满活力,才能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我们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参考文献

[1]管世灵.论述主体参与视角下初中化学的教学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718).

[2]白苗苗.初中化学“引导—自主—引导”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D].延安大学,2017

[3]莫箭晖.生本,让初中化学教学更有效[J].中学教学参考,201526).


 

 

 

 

 

 

 

浅谈种植体验活动课中的学生关键能力培养

沈新

 


种植体验活动课是我校“医药生态园省级课程基地”的室外拓展体验性课程,内容是种植数十种泰州常见中草药,营建中药“百草园”。该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在草药栽培、施肥、除草、治虫和收获等过程中,亲历、感悟、运用和完善中医药学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医药学的兴趣,为祖国中医瑰宝的传承做出实践和探索。

我们以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课程教材部主任万伟博士所提出的八种关键能力的区分为抓手,以种植体验课为例,从以下几点来谈一谈该课程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一、种植体验课中提高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提到种植作物,对于城市中的大多数人来说现象很熟悉,但过程很陌生。要想在学校中开展起种植体验课,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种植,才能使实验田里长出植物。不同的植物种植时间与方法都有所不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想到的必然是计算机、手机等一系列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具有速度快,信息量大的特点,学生如何能够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呢?这就涉及到了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教师引导学生在检索信息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词,从概要中了解信息的可利用度,从而有针对性的找到有用信息。其次,除了互联网的应用,我们也可以从有种植经验的人那里获取有用的信息。这就需要学生学会与人沟通,在交流中搜集有用的信息。如何将所搜集到的信息整合到一起,制定出可行的种植方案呢?这就需要学生具有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在种植活动中针对各种问题不断的引导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种植体验课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沟通与表达能力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说过:“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告诉我们科学研究成果大多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种植体验课程离不开小组内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离不开小组以外的教师的指导,当然也可以会涉及到与社会大环境的合作。我们在种植体验课程起步阶段,教师和学生共同就中草药的资料进行收集,并最终确定下种植的草药的种类。在师生共同的研讨中,设计了课程实施的方案。例:关于太子参的种植,以班上10位同学组成课题小组,专门负责太子参的整个种植过程。从种植的那一天开始学生们投入了积极的热情。但是在种植的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参种要如何种植?”,之前查阅的资料种植方法不一,有散播,有条播,有人认为散播好,有人为条播好。最终综合大家的意见,决定将一片地分成了两块,分别进行散播和条播,等参苗长出来之后再来观察究竟是哪一种播种方式的出苗率更高。在种植与观察过程中诸如此类的问题层出不穷,但都在大家的合作、沟通与交流过程中一一解决。

三、种植体验课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动手操作能力

种植体验课的开设,对学生的首要要求是亲身参与。我们的课程分为三个阶段:播种、田间管理(包括除草、治虫、浇水等)、收获。观察与动手操作贯穿于整个课程的始终。通过播种,学生不仅掌握了很多农耕名词,打垄、条播、散播等,还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如播种时的速度与数量,土壤覆盖的深度等等。通过田间管理,学生知道了什么时候除草,什么时候治虫、什么时候应该浇水等等。通过收获,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在种植体验过程中,学生们真正的感受到了农民的辛苦,也体会到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正是在这样的这样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渐树立起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积极的情感。

实践活动是观察能力发展的基础。在种植体验活动过程中,观察贯穿始终。学生每周写观察日记,记录植物的生长状态,续写自己的观察感悟,完善下一阶段的管理计划。在这样的观察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对事物的观察更加细致入微,观察的角度变得多样化,观察过程中更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四、种植体验课中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与管理能力

反思感悟对于学校教学中的任何一门课程都是非常重要的,种植体验活动课程也是如此。在种植体验活动课程中需要学生在操作、观察中发现问题,精炼问题,并且将问题转化为可供研究的课题。在课程的每一阶段,都需要学生进行集体与自我的反思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下一步课程的实施打好基础。学生在自我反思感悟中,逐渐形成正确的认识、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我校的太子参种植为例,在种植阶段,学生的反思与感悟有“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与我们的无知”“珍惜粮食,不歧视农民”“要好好学习,多研究科技农业,不让农民这么辛苦”等等积极情感;但也有一些学生觉着社会各有分工,农民种地收获粮食来卖,需要的人来买,大家各取所需,所以农民的辛苦是理所当然的。对于存在类似于这样心理的学生,教师就要在之后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多加以关注,重视与其的沟通,选择适当的时机对其进行正确的情感引导,帮助其形成积极的情感。在太子参的收获过程中,收获的太子参并不理想,或者可以说单从产量上来看是一次失败的经验。有些学生在收获时觉着自己之前的付出很不值得。因此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如何看待成功和失败?”,让学生来谈一谈对成功和失败的看法,从而引导其正确的面对成功和失败。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一个好的课程离不开好的管理。我们的种植体验课首先要做的就是规划课程实施的方案。我们听取学生的意见,让学生们先分小组对课程进行规划,在聚到一起进行讨论,拿出最合适的方案。学生自己制定的方案,对于学生自身有很好的约束力。小组同学之间互相监督,共同进行管理,同时把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讨论解决,保证课程规划的顺利实施。播种后的田间管理,学生做的井然有序,各有分工,各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了后期的除草、治虫、浇水、施肥等的任务。在课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合作,也学会了如何规划管理相关事情。

种植体验课的开设是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分支,在课程的开设过程中老师们深深的感受到综合实践课程的开放性,使自身面临很大的挑战,教师要不断的充实自己,与学生共同学习,才能更好的指导综合实践活动。我校种植体验课的开设还在继续,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以关键能力的培养作为该课程的出发点,不断的完善该课程体系,为越来越多的学生提供丰富能力培养的平台。


 

 

 

 

 

 

 

在英语阅读中融合开展“三生教育”

王圣徐

 


“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简称,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途径。学校在开展适合学生英语语言水平与心智发展水平的英语阅读教学中融合“三生教育”,有助于学生在阅读书籍中他人的生活经历时,与作者进行着无声的对话和生活的体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提升创造能力和生活素养;有助于帮助学生获得生活体验和生存技能,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和人生观;有助于促进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和幸福生活,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一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还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一、课堂阅读教学中挖掘“三生教育”素材,创设“三生教育”情境。

1.在阅读教学中学会生存 

生活是英语语言教学最广阔的背景。体验生活、创设情境是阅读教学的必由之路。逼真的阅读生活情境,能充分调动主体内在的真实情感,更能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挖掘英语课程资源,积极探索“三生”体验教育进课堂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实践“三生教育”的理念,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互动性,提升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对于人生的理解和对价值的追求,让学生体会生命在课堂中流淌的意义。如高中英语牛津教材模块10Unit1课文中强调“Give a man a fish,and you feed him for a day.  Teach a man to fish,and you feed him for the rest of his life.”就是阐明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生存道理。英语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开展“如何授人以渔”的生存话题的讨论,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的有效知识和技能,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应付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挫折,鼓励自身形成一定的劳动生存能力。语文教学中也有许多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的生动范例,为我们提供了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的教育契机。

2.在阅读教学中珍爱生命  

英语学科是生命教育的隐性学科,生命教育资源被隐含在课文阅读的字里行间,教学中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文本的内涵,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尊重生命、学会生存、幸福生活,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生存、生活”的光辉,提升学生生活素养,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英语教材的课文中,所涉及到的网络问题、环境保护、爱护动物、自然保护区、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自然灾害、慈善活动等的题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的是人类所共同关心的问题。我尝试在教学中适当渗透有关生命方面的教育,讨论关于部分学生容易“轻生”的话题,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明白成功的人生都要经受一定的挫折和屈辱。如在人教版英语课文的Born dying中,爱滋病患者---小华知道自己身患绝症,生命短暂,但却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帮助他人。“My life may have to be short, but there is no reason why it cant be beautiful.---- 我的生命可能不得不短暂,但没有理由它就不能美丽。她的话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英语阅读中珍爱生活的素材很多,需要教师认真挖掘,充分引领,学生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思想得到熏陶,人生得到感悟。

3.在阅读教学中体验生活

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艰苦的积极成长的过程,它要受到许多挑战,因此,刻苦、真实、耐心、平衡、勇气都将伴随生活,帮助成长。如高中英语牛津教材模块1 Unit1 School life课文中,作者回忆和介绍了自己愉快、激动的英国校园生活经历,表达了希望再次回到校园,体验学习生活的梦想。高中英语牛津教材模块5 Unit1 Getting along with others和模块7 Unit2 Fit for life等课文中,学生通过阅读,学会正确处理同学关系,适应不同的情境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学会和谐共处师生关系和社会人际关系等,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课外阅读活动中体验“三生教育”实践,感悟“三生教育”价值。 

1.组织专题教育活动,学生活动中浸润“三生教育”

学校全面开展“三生”体验教育进课堂活动,根据不同年龄、不同阶段教育的需要,围绕现代教育价值体系,设计个性化的“三生”体验教育进课堂的课程方案,推进学校课程教学改革。如在Other countries,other cultures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课后分组,通过网络查询、社会调研等多种形式,分别查询世界各国的不同地区的文化,每组用大量的图片呈现,举例说明,图文并茂地介绍和分享世界文化,让学生在阅读中尽情享受世界文化的熏陶,浸润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

又如在高中英语牛津教材模块6 Unit4 Helping people around the world阅读中,充分利用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事,引导学生去学会助人为乐。在5.12地震中,一瞬间无数人失去了生命。多少父母没有了孩子,多少孩子失去了父母、失去了家庭。英语教师可以开展Discussion活动,讨论“Living means Happiness”。让同学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和脆弱。虽然灾难无情,但人间有情、有爱,每个人都应该为灾区做点事,让学生懂得更加珍惜我们宁静的生活,刻苦学习,互助互爱。

2.开展学生社团活动,体验活动中领悟“三生教育”

开展英语社团活动,学生阅读和交流读后感;让学生出《Treasure the life》的手抄报,开展以“Treasure the life”为主题的主题班会、英语角等。 开展英语大阅读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具有强烈生命意识的课外读物和有关“三生”知识的科普作品和影视作品。

利用社团活动,依托各类实践基地、生命安全体验馆等,开展“三生教育”,如生态园课程基地,让每个学生培育一种植物(英文名称和说明),精心照料,并写英语日记,跟老师、同学用英语交流心得体会。让他们知晓生命的萌芽、发育、成长的不易,感受生命受损甚至凋零的痛苦,从而推物及人。通过实践体验活动,培养学生拥有向上、乐观、豁达的性格,从容面对人生的困难与挫折。

英语学科中蕴含生命教育的内容广泛、方式多样。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灵活处理教材,善于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的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渗透。让学生更多的感受生活是美好的,生命是美丽的,生存是有价值的。让英语阅读更多地和学生的内心情感、人生发展相关联,让正义与课堂同在,让真善美与课堂同在,让每一个生命更加美好。

三、开发校本课程,挖掘社会资源,融合开展“三生教育”。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阅读要求,指导学生定时定量完成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英文报刊、文学作品等的习惯,拓宽阅读的范围,提高学生的文化积淀。从课文涉及“三生教育”的作品出发,结合当代英文优秀文学作品和教材课后阅读的要求,从以下几方面向学生推荐书目:一是把教材课文涉及到的“三生教育”作品作为重点推荐对象,让学生读与课文有关的作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是结合时代特点,从优秀作品中推荐,这样更加贴近生活。三是向学生推荐借阅一些报刊杂志,如《21世纪报》中Teens Senior部分,讨论“World of skills awaits,容量适中,内容丰富,又与教材保持同步,让他们阅读、思考、观察,品味未来的职业是什么样?我们又该如何准备?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内涵品质和未来素养的提升。

学校要改变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开发校本课程,如开展News Report ( 时事报道)Brief  Remarks(简短评论)活动,让学生将每天发生的与生命、生活、生存有关的事,用英语表达事件内容,然后作出简短的评论。这样,激发学生积极关注各种媒体,及时获得各类信息。经过选材、整理、翻译、演讲等活动程序,学生学到了许多知识,锻炼了自己英语的综合能力,更加地关注生活,坚强生存,提升生命价值。

作为英语老师,学生生命、生存和生活素养的提高是我们责无旁贷的。所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积淀,提高学生的“三生”素养。


 

 

 

“主体参与”模式在教学中的尝试

《余弦定理》教学设计与反思

王小华

 

【摘  要】:“主体参与”体现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学生习惯。本节课根据高中数学学科的特点,讲练结合,新旧参半的一种改良的尝试。

【关键词】:探究;备课思路;主体参与;余弦定理;反思

一、 教材分析

“余弦定理”是高中数学教科书数学(苏教版 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解决有关斜三角形问题的两个重要定理之一,也是初中“勾股定理”内容的直接延拓,它是三角函数一般知识和平面向量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是解可转化为三角形计算问题的其它数学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本节课是“余弦定理”教学的第一节课,前面已经上了两节“正弦定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入并证明余弦定理,在课型上属于“定理教学课”。但是在高考不许使用计算器的前提下,教材例题的一些数据不便于计算,所以在实际操作时,作了一些调整。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平面向量、三角变换以及正弦定理等有关内容,对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会解决一些简单的边角关系,在此基础上探求余弦定理有难度,需要合理的设疑,引导学生去探求余弦定理,计算、归纳、推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教学目标:

1)继续探索三角形边和角之间的具体量化关系,让所有同学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形式

2)让大多数的同学能利用余弦定理解决基本三角形的“边角边”和“边边边”两类问题,初步体会余弦定理解决“边边角”问题的作用。

有专家说,合理的教学目标要保证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

所以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要靠船下篙。要量化学生是否达到自己预设的要求,便于反馈课堂的效率。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余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及定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用向量的数量积证明余弦定理

五、备课思路:

在备课的时候,有这样几个引入思路:

思路一.看到网上有人选用高中数学教材(苏教版)

必修5.P17习题第4题来引入:

自动卸货汽车的车箱采用液压机构。设计时需要计算

油泵顶杆 BC的长度(如下图),已知车箱的最大仰角

60°,油泵顶点B与车箱支点A之间的距离为1.95mAB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为6°20′,AC的长为1.40m,计算BC的长(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这个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即为:

在三角形 ABC,已知AB1.95m,AC1.40m,∠BAC60°+6°20′=66°20′,求BC的长。

这个问题的实质即为:在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用正弦定理不能解,为了解决问题,引入余弦定理。

思路二.按照教材引入,先引导学生回顾用向量的数量积证明正弦定理的方法,然后提出,还能有其他的方法将向量等式数量化吗?从而研究得出任一三角形的及其一角之间的关系,即余弦定理。

建构主义提倡情境式教学,认为多数学习应与具体情境有关,只有在解决与现实世界相关联的问题中,所建构的知识才将更丰富、更有效和易于迁移。思路一正好迎合了这样的观点,但是有几个问题:1.应用问题增加了读题的难度,有些学生看到应用问题就头疼,本意是吸引学生思考,引出课题,但是却让一些学生生畏,一开始就让部分学生反胃。2.数据不好,提出问题是便于解决问题,在目前的上课条件下,没有使用计算器,这些数据难以计算。

思路二是课本上的引入,可谓比较巧妙,但是很难想到,除非预习过的学生,而课堂没有预演。不想引入得那么突然。所以选择了思路三:由一条题目简单引入。因为每节课老师都会提前5分钟进入课堂,去准备上课。这个时间可以简单的应用起来,选一条不太难的题目,让学生先动起来。

六、教学过程:

课前小练习:

(注:本文中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所推导的面积公式

学生很快算出

提出问题:

即:

这个问题的实质即为:在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设计意图】学生发现,这个问题,正弦定理不能解决,从而有了探究的兴趣。

问题:在△ABC中,已知如何求边

师:以前在正弦定理的时候怎么思考这类问题的?

生:过点作的垂线

师:垂足 D一定在边BC上吗?

生:不一定,当角 C为钝角时,点DBC的延长线上。

(分类讨论,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问题)

每一排的三个人:分别以C为锐角,直角,钝角来探索研究,可以相互探讨研究。

用投影展示研究的成果

为锐角板书:

为直角时,即勾股定理。

为钝角略

用幻灯片放出证明过程。

【设计意图】如果让学生放手去探索时间不允许,只能每组先做一种情况,做得快的再去研究另外的情况,通用投影展示成果,达到交流的目的。

师:还有没有其他证法?

生:用向量

师:我们把这一组公式称为:余弦定理

投影:

 

 

 

 


同学们看看,这个定理能解决哪类斜三角形问题?

1:已知两边和夹角,求对角

2:上面的公式可化为所以余弦定理还可以解决已知三边求角

师:我们先来运用一下公式,请两位同学来板演

教师进一步小结一下,余弦定理可以解决的两类斜三角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一下公式,并用公式解决斜三角形两类问题

师:好,下面看看开始提出的问题

解:

师:如果这个问题,给一个实际应用的背景,你能不能看出其实就是解三角形呢?如

 

生:就是在△ABC中,已知两边和夹角,求对边

师:对,就是这个数学模型,下面自己做一下,AB=

3

【设计意图】进一步让学生对公式的变形了解,跟勾股定理去比较分析。

强化练习:

【设计意图】强化刚才的结论,运用大边对大角,注意隐含条件,三角形成立: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归纳小结】师:本节课,学习了余弦定理的推导及简单应用,要熟练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形式:即:它们可以解决两类斜三角形

“边角边”、“边边边”那就三角形的三边和三角,就解三角形“知三求三”目前为止你会解那几类?

1:已知两角和一边、两边和一边的对角,用正弦弦定理

2:已知两边和夹角、三边,用余弦定理。

师:发现知“三”的这个“三”有个特点?

生:至少要有一边。

师:从方程的角度看余弦定理:这个式子总共4个量,可以知三求一,刚才好多人都知道它能解决已知两边和夹角,那如果我们已知能不能用这个式子求呢?

生:可以,是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

师:当然也可以用正弦定理去做,用哪个好呢?自己去实践一下。

思考:

若改为:呢?

七、教学反思:

1.“主体参与”是形式重要还是内容重要?

本节课的应该是传统课的一次改良的尝试,没有绕开传统的授课模式,“主体参与”下的讲练结合。也不是一味的满堂灌,有生生之间的思路探讨,也有师生的之间课堂互动。本节课完成了教学目标,让学生尝试并发现余弦定理,会进行简单的应用,重点突出。就教学难点:如何用向量来证明余弦定理,本来应该很难想到,但是没想到的是学生预习了,把原本想在这上面花掉一些时间省下来了,向量的方法很巧妙,也很难想到,但是不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没有花很多时间。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在应用上,例1是简单的公式套用,例2简单的实际应用,关键找好模型。例3,例4是公式变形的应用。看到什么样的形式想到余弦定理,在余弦定理第二节课,还会强化训练。例4除了熟悉公式的基础上,把余弦定理跟勾股定理放一起比较。例4的训练练习,有一定难度,化费了一定时间去思考。有很多学生用了余弦定理却忘记了三角形的隐含条件,最后小结,大部分学生只知道余弦定理能解决两边和夹角,除不知它也能解决已知两边和一边所对的角,求另一边。只要列出一个式子即可解,比正弦定理还要方便,因为时间的关系,只能留给学生们课后去尝试实践了。

2.“合作探究”有没有个“度”?

听过很多的新课程改革的课,很热闹,很精彩。也有一些在探究过程中出现问题,卡住了,学生探究没法达到老师预设的目标,从而导致教学内容完成不了,这时是教师不厌其烦的引导还是主动传道解惑?笔者倾向于后者,笔者觉得前者理论上很丰满,但是现实很骨感。合作探究应因地制宜,根据情况而论,避免课堂陷入僵局。

3.“创设情境”是否要源于生活应用?

笔者一直觉得,创设情境要尽量使新知识与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的旧知识,建立实质性的联系,尽量使课与课之间建立序列关系,这主要是表现在知识的连贯和迁移,易错易混淆的问题有计划的复习与纠正,以及螺旋式的巩固提高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大部分的高中学生最头痛的就是应用题,课本上为了迎合“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这样的目标,选用的是应用题引入,而且选用的度数都不是特殊的,给实际计算更加大难度。但是其数学本质就是:在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新授课完全可以选用一条简单的题目来引入课题。

布鲁纳指出,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主动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对于“主体参与”课堂,我觉得应该有学科特点。大部分数学老师都有这样的想法,数学课堂的灵动,应该是思维的碰撞。而不是表面的热闹,却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毕竟每一节课都要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课堂节奏和容量是思考的一个方面,主体参与程度和合作探究能力也应是课前备课思考的一个方面。

 

初中思想品德课“人文课堂”审美教育构建研究

朱志云

 


【摘  要】:本文简要阐述了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构建“人文课堂”对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并详细深入地探讨了具体的构建策略,希望能够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水平提供可靠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初中教学;思想品德课;人文课堂;审美教育;教学策略

引言

一直以来,受传统应试教育观的影响,我国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课本内容的政治属性,忽视了其中所包含的人文审美教育,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相脱节,教条主义严重,长期下去必将会对初中生思想道德品质、审美能力以及心理素质培养带来负面影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初中教师有必要对思想品德课重新进行界定,积极构建“人文课堂”,在注重智育的同时加强初中生的审美教育,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文精神的需求。

一、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构建“人文课堂”的意义

(一)突出思想品德课程的时效性特点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过于强调教学内容的政治属性,却忽视了学生人文精神、公民意识和市场契约精神等的培养。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严重偏离生活实际,整体教学效果不佳,部分学生面对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件或现象无法作出正确的抉择或判断,或漠不关心,或急功近利。以学生日常生活为出发点,构建初中思想品德课“人文课堂”,不仅能够有效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激发学生们对于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兴趣,还能对今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积极的影响,充分突出并强化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时效性的特点。

(二)符合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需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条件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思想价值观念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个人享乐主义盛行,导致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日益淡薄、缺乏必要的信任与理解、信仰丢失等问题。长期处于这种社会环境背景下,培养出的人才必将呈现出畸形的发展态势,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构建初中思想品德“人文课堂”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立足于当下社会,全面认清客观现实,激发他们自我提升和改造现实的意识,将“真、善、美”融入到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当中,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顺应时代发展内在的精神要求。

二、构建初中思想品德课“人文课堂”的具体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教学观念

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的教育理念,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想构建“人文课堂”首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基本出发点。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片面强调理论认识,忽视了初中生的审美教育和情感需求,导致教学分离,学生逐渐丧失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兴趣。这种照本宣科的教育理念不仅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提高,某种意义上而言还是对学生个性和人格的漠视。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与学生进行必要的交流和沟通,引导他们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牢固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获得情感上的满足感。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人文课堂”的构建要求教师自身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除了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拥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水平与思想品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言传身教”的作用加强对学生们的审美教育,使其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水平。

(二)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

合适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构建“人文课堂”审美教育时可从生活化教学入手,促进理性教学与感性实践的相结合,深入挖掘初中生的学习潜力,促进其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课余时间,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可以组织并带领学生参加一些课外人文实践活动,鼓励使其走出课堂主动关注社会生活,不仅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激发他们的生命活力,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此外,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注重培养初中生的民主思想,鼓励学生们大胆提出自己的质疑和困惑,为学生们的学习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构建“人文课堂”审美教育时应充分尊重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尽可能地减少一些统一性或刚性的教学要求,满足初中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二)充分挖掘可用的人文资源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构建“人文课堂”,加强学生们的审美教育,需尽可能地挖掘身边一切可用的人文资源。首先,教师可以从教材入手,深刻理解其中潜在的人文内涵,从中提炼出可用的人文资源,在向学生讲解思想品德内容的同时灌输人文精神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水平。其次,教师应从学生角度出发来思考审美教育内容的选择,在编排教学内容时应尽可能地呈现出自然、流畅的表现形式。例如,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一些故事典故、图文插画、诗歌、散文等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入手来开发人文教育资源,如报纸新闻、时政热点、论坛帖子等,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思想品德课变得生动有趣,又有效帮助了初中生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构建初中思想品德课“人文课堂”,加强学生审美教育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方针,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将审美教育充分融入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当中,不断优化当前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课本教材或日常生活中一切可用的人文资源,全面促进初中生审美能力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淑梅.初中思想品德课整合人文教学资源的策略[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01)

[2]杨世亮.初中思想品德课“人文课堂”建构的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4(20)


 

 

 

 


 

 

 

 

 

让作文“活”起来

林静

 


摘要:文章从作文写真我、要观察生活、关注时代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论述如何让作文鲜活起来。

关键词:真我、观察生活、关注时代

我一直认为现今中学生所学的这么多科目中最能让他们感觉到快乐的就是作文,不是语文,而是作文。或许很多人认为我说这话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学生最害怕最头疼的就是写作文了,心有恐惧,又如何在恐惧中寻找快乐?我以为他们之所以觉得恐惧,是因为他们不是在作文,而是在考试!

学生所学的这么多科目,包括语文英语等文科,几乎每一门都有一个标准答案,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越接近,得分就越高。可是标准答案就一定正确吗?特别对于文科来说。一首诗词,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自然会有不同的理解,又如何说对错。比如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了解这首诗作者、写作背景的人都知道,这句话原先的含义是什么,可是在千年的传承中由于读者们没有那特殊的经历,于是对于这句诗的理解就变成了另外一种含义,但又有谁能说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呢。

·        让作文为自己而作

上面说了那么多,其实就是要阐述一个道理,作文与其他科目不同,她可以突破桎梏,让学生的心灵释放。

我们为何要写作文,是因为心有感悟,要将这些感悟宣诸笔端,让他人了解,甚至与我共鸣。

只有在作文中我们才能写一个真实的自我,而这个自我没有标准答案。

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的作文平时写作可以,考场上也能任意发挥吗?毕竟,考场作文就是带着镣铐的舞蹈。

是,考场作文多有限制,或者命题,或者给材料,无论哪一种都要学生在指定的框架中写作,一旦脱离框架就叫偏题或离题。可是,我想问一下,难道指定的框架中就不能写真我吗?当然不是。我们的学生年纪虽然不大,但都已在世上走了近二十年,他们和小学生不一样,已经有思想,有一定阅历了。观看历年各省高考题,没有一篇是在学生理解范围之外,也没有一篇不可以与现实生活挂钩。既然可以与现实相联,那又如何不能写真我呢。

·        让作文为生活而歌

作文要写真我,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生的生活并不仅是学校食堂宿舍的三点一线,周而复始。没有发现的眼光,生活便是一潭死水,毫无趣味。怎样让生活充满乐趣,甚至带有一些理性的思考?去观察,去感悟!

你与父母有代沟吗?

你与老师争执过吗?

你与同学吵闹过吗?

你参加过学校的社团活动吗?

你日盼月盼的盼着放假吗?

你背过沉重的书包挤过公交吗?

你看到公交车上形形色色的人吗?

你透过车窗看到路旁的衣着鲜艳或者衣衫褴褛吗?

你注意过他们的表情吗?

你想象过他们的故事吗?

……

你能回答上面所有的问题吗?愿意尝试着去想一想你以前从没在意过的东西吗?

你有你的是非标准吗?你能批判他们的所作所为吗?

于漪老师说:教语文,忽视生活的活水,忽视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认识、体验、积累、实践,抓住课内一小块,放弃课外一大片,那无疑是沙上建塔,底气极差,虽然费苦心,但终难见效。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中不缺少可写的东西,缺少的只是发现的眼睛。留意生活,从小处入手,仔细观察,深入思考。

我们生而为人,而非生而为奴!我们有心,我们有思想,有心就能做一个观察者,有思想就能成为一个思考者。

时时观察,刻刻思考,作文又如何不能写出真我?如何不能为生活而歌。

·        让作文为时代而谱

毛泽东指出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这是唯一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白居易也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个时,是指时代。意味着对时代的关注,对现实社会的关切。高中新课标中规定: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我们必须要倾听时代的足音,呼吸时代的空气,把握时代的脉搏。

古时候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天下事最终也是着落在秀才身上的,而我们的学生,依照古代的科举制度,也算是秀才了。一个好的秀才自然是要关注时事的,只有关注时事,才能理清现在世界的发展脉络,才能不被世界潮流所淹没。

很多老师在改作文时常常感叹,学生只会在故纸堆中找题材。李白、杜甫、海伦凯勒、保尔柯察金等等名人一直被引用,从来未改变。

我们为何不能立足于当下呢?去思考,去写最近的热门话题,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去告诉老师我是一个有责任心有时代感的学生?人是社会的人,我们随时要与外界发生关系,只有掌握了时事,才能更好地与外界相处。

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阶段都会有一些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些热点往往集中反映了社会所面临并亟待解决的问题。时事热点所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学等方面。文章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平时我们有意识地关心国内外大事和社会热门话题,捕捉关键信息,并对这些问题作广泛而深入的思考,再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就能实现从小我大我的跨越,使文章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

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要相信学生,相信他们能去关注时代,相信他们能有深刻的见解。我曾经布置过一篇命题作文,名叫《守望》,我的学生写到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失独老人。这些都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他们也对此进行了剖析,虽然有的剖析并不深刻,没有由表及里,但我还是要加以赞扬,因为这群学生用眼睛去看世界,用心去感悟世界,用头脑去思考世界。

写出真我,观察生活,关注时代,这样的作文自然不会像一滩死水,这样的作文是鲜活的,引人入胜的!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文章例话:叶圣陶的二十七堂作文课》[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曾葆春.《学陶行知思想,写生活化作文》[J].福建教师.2009(5)

[4]张延生  刘红梅.《作文如何生活化》[J].教育论坛.2010(10)



 

高三作文教学实用对策研究

 

张丽梅

  


作文占取高考的近半壁江山,作文教学的效益如何,直接影响整个语文教学的效果和高考的语文成绩。所以高三作文复习时,必须有目标方向,稳打稳扎,忌急于求成,一曝十寒。但如今高三作文复习处境尴尬,现状堪忧。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

一、肯花时间,训练有序

由于高三的特殊性,很多老师在复习时总会根据各专题的特点进行系统的、灵活多变的复习。可一碰到作文就显得底气不足,没有了规划和方向。想起来每天打一棒,想不起来几个星期打一棒。其后果就是:老师“哼哧哼哧”地改出了一大批“问题”作文。纠结的是这些让你揪心的问题并不能反应学生作文的真正“问题”。问题不明朗,薄弱链就补不准。其复习效果肯定大打折扣。作文复习的薄弱环节在哪里?我们怎样有序地将这一薄弱环节补上又不影响其他专题的复习进度?这是语文教师在作文复习计划中必须思考的问题,而不能“铜匠的担子挑到哪响到哪”,无的放矢,劳而无功。

针对高三作文训练,要舍得花时间,不能因为高三的特殊性而盲目零散地随意布置作文题目,要制定周密系统的计划,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项推出。如就时间而言可以实行“双周讲,双周练”;就类别而言可以先进行文体中的议论文训练,因为我们可以利用必修一教材里的《劝学》、《师说》这两篇经典的议论文作为范文,将议论文训练穿插在复习当中,基础与作文两渗透,两不误。然后再进行记叙文等其他文体的训练。接着对议论文中的“分析说理”,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等要点、难点部分,进行专项细化训练。

为了防止对其他专题的复习产生影响和冲击,作文训练要在总揽全局之时,着眼全程,巧作安排,始终把握平时上课与作文训练的双轨并进,始终把握其他专题复习与作文训练的双轨并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张弛有度。既能兼顾防偏,整体推进,又保证了作文时间和写作强度。到其他专题结束时,作文训练也告成功,能做到两不误、两加强。

二、分类讲评,注重实效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语文老师都认同这样的观念:作文是练出来的,熟能生巧,写得多了,自然“百炼成钢”。所以,有些教师要求周周练,甚至天天练。可是每次练习后,却不作深层的分析,只是模拟高考打一个分数,然后无关痛痒地利用几分钟的时间说一下总体情况。这种高耗低效的的方法,不但不能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反而会使他们产生厌烦情绪,甚至谈“文”色变。如此重量轻质,作文复习的效度和信度不言而喻。

很多老师不太重视作文讲评,即使讲评也喜欢采用大范围的讲评,效果很不理想。如何在这一环节上取得一定实效,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在高三教学中尝试了分类讲评,效果较理想。具体操作是这样的:每次批改时,先将作文按一定的标准归类。如先按文体归类,再按题材归类,然后按出现的问题归类。这样逐步分类后,全班的作文就会被分为几组,然后再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讲评,效果较好。

比如,在一次《有这样一种声音》作文练习中,笔者就做了如下分组:

1组(11篇)记叙文。写父母的“声音”,展现亲情的伟大。有2篇情感真挚,细微到了父母的叹息声、脚步声、叮咛声等,于细微处激起了情感的千层浪。但还有9篇淡而无味,同样父母关怀、爱护声,但泛泛而谈,平铺直叙,空洞无物,不能打动人。讲评重点:怎样用细节描写打动人。

2组(13篇)议论文。论证时,都运用了一些名人的事例作为观点的支撑,但有的学生仅是对这类名人事迹作了一些介绍或整段都在介绍名人的生平经历,缺乏事例的分析。讲评重点:议论文如何分析说理。

3组(10篇)议论文。论证时,所举的事例与观点值得推敲,表面上扣题,实际上材料与观点相去甚远。讲评重点:议论文如何扣题论证。

4组(6篇)记叙文、议论文。 为了达到结尾扣题的效果,很多同学都喜欢在结尾点题。但真正升华主题的很少,大部分都是简单地回应一下论点,很机械,很肤浅。而如何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语言,挖掘素材背后的典型意义,让所用材料深刻,加深作文的深度,使文章耐读耐品,这才是高级扣题。所以确定讲评的重点:怎样写好主题句。

讲评之前,让小组成员先进行讨论,然后形成小组意见,与教师交流。这样,讲评就有了针对性,从而提高了讲评课的实效。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为了确保高考语文成绩的优秀率,不管班级以什么形式进行讲评,教师都要在每次作文批改中留有专门的时间给班级的“种子生”和“临界生”,对他们进行面批,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提升的方向。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形式的讲评,小组划分不能太细,越细教师备课的负担就越大,应该抓住大的方向,小范围的问题个别解决。这样才能在达到实效的同时,不占据过多的时间。

总之,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大的工程,让这项工程宏伟壮观,没有定法,贵在得法。而能不能“得法”,需要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思考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保住语文高考的“半壁江山”。


 

 

 


 

是你拨动了我的心弦

高一(1) 陈子谕

    


不知不觉中,天色已逐渐暗淡,直至夜幕的降临。今夜星光很美;月,也格外得圆,似白玉,纯美无暇。

月光洒向伏案,我静坐案前。伏案上,一盏明灯、一杯香茗、一手长卷、一代传奇。时间微久,香茗氤氲了灯光, 一层淡淡的云烟飘然升起围住了伏案。夜色浓厚,轻烟拢聚,朦胧中,你向我走来,那凝聚着忠义之气的三绝之一的义绝——关云长。

桃园结义,誓同生死

东汉末年,狼烟四起,董卓谋反,负天下良心。汉皇后代刘备观得告示,恨自己无用,无法保卫大汉。唉,一声长叹。只听身后一声怒吼,转眼一看,乃燕人张飞。二人一见,便觉有缘,欲共去饮酒,后又结识卖枣关羽,三人觉得情投意合,便共去桃园结下生死情谊。三人以血为誓,结为异性兄弟,一共叩首,天地同视。这一拜,生死同赴终不悔。这一拜,忠义千古美名传。关云长,是你的忠义拨动了我的心弦。

过关斩将,苦寻旧心

曹军临城,关羽被困,几欲死战,曹操赏识关羽的忠义,欲收入麾下。退无可退,又为了保护两位夫人,关羽无奈同意,但同时也与曹操立下约定,若得知大哥下落,定千里去寻。归曹后,曹操对关羽更加厚爱,赠金送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但关羽视千金为粪土,视美人如无物。甚至在得到曹操送的赤兔宝马后言道:“得此宝马,若寻兄处,一日可至。曹操大不乐。后关羽寻知刘备所在,即刻离行,乃至过五关、斩六将、寻故主,成传世美谈。后曹操得知关羽离去,痛心疾首,哭道:千金不能动其心,万侯不能改其志,如此之人,不能说我,天又奈何?之后又让关羽离去,并赐寒衣,目送关羽离行。关云长,是你始终如一的忠诚拨动了我的心弦。

念及旧恩,义释华容

赤壁大战,孙刘联军,周瑜智算千计,一把火烧尽曹军战船,曹操被迫逃走。但诸葛亮算定曹操必会走华容道,便派关羽前去。军阵列好,曹操的残军也如计到来,看到曹操兵败,士气低落。羽于心不忍,放曹军离去。这一释,含天地之义,成就一段千古佳话。关云长,是你的仁慈拨动了我心弦。

勇战黄忠,夺取长沙

却说赤壁之战后,刘备得到荆州,让关羽留守。后羽听闻翼德、子龙相继建功,亲赴刘备所在之地,并要求让自己去夺长沙郡,且只携五百兵。后战黄忠,关羽虽使用拖刀计将黄忠击败,但却并未痛下杀手,并未负那关羽的大刀不斩老幼的誓言。关云长,是你的忠勇拨动了我心弦。

败走麦城,虽死犹存

关羽大意将荆州守士尽数调出,却让东吴吕蒙有了机会。吕蒙白衣过江,偷袭荆州,后与曹仁两面夹击关羽,迫使其败走麦城,关羽自然无颜见刘备,只恨大意,失了荆州。后被吴将斩杀。其首被作为寿礼赠予曹操。曹操为关羽首级配上香木身躯,厚葬洛阳。羽虽死,其忠义,万古长存。关云长,是你的磊落率真拨动了我心弦。

合上长卷,闭目静思,是的,语言太多了。一代武圣、一代忠义、一世英名。

曾有缘游至荆州,见到了那一尊雕像,他左手扶长须,右手提大刀,脚步稳重,眼光坚定,看向远方。是的,关公并没有离去,他还在守护着荆州城。

见到关公雕像时内心的那一阵跳动,我就已知道关羽还在我的心里,他还在提刀驾马,守护着蜀国。

谢谢你关羽,是你拨动了我的心弦。

评语:作者熟读三国演义,深入了解关羽故事,情节叙述驾轻就熟,语言准确信手拈来,反映了作者不错的写作功底。文章从五个方面对关羽进行评价,小标题形式新颖凝练,层次分明,始终扣住题目,首尾圆合。(指导老师:李泽红)


 

 

 

 

 

 

 

是你拨动了我的心弦

高一(1) 刘唐洋

 

   


 看!平静的湖面上来了一位新人,浑身散发着光芒,照亮了每一个角落。听!你在湖面跳跃,奏出美妙的音符。是你拨动了我的心弦。

 还记得你出生的那天,正好遇上儿童节,每个儿童的热情和兴奋好像都是在为你的降临而欢呼。你出生可真是让妈妈耗尽了力气,而你却奋力哭叫,打破了医院的宁静。一位护士小姐姐将你抱过来,不得不说,你长得真丑,头发上残留着血丝,眼睛眯成一条缝,像小老鼠一样,脸上的皱纹把我吓了一跳。我第一反应就是,你不可能是我亲妹妹,一定是护士小姐姐抱错了,经过爸妈的再三肯定,我才勉强接受,我刚生出来的时候不会也长这样吧,我在心里暗暗念道,这第一印象有点不成功,不过你的成长一直记录在我心里,出生了第三天,在护士小姐姐的细心照顾下,你头上的血丝渐渐消失,脸上的皱纹也少了很多,眼睛睁得大大的。不过你一整天就只知道吃、睡、哭,真的很烦,害得我作业都写不好,看着妈妈躺在病床上也得不到休息,我心里更不好受了,认定你就是个害人的小妖精。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爸爸妈妈为你精心准备了满月酒,我却不能和别的孩子一起玩耍,被妈妈指派任务,当你的贴身保镖,你也是真的皮,我才离开去吃饭一会儿,你就从摇篮车滑了下来,又是鬼哭狼嚎又是手晃脚蹬,就这样我被认定为罪人,无辜被爸妈批了一顿,因为我开始痛恨你。

一晃,一年过去了,你学会了叫爸爸妈妈和哥哥,就是不会叫姐姐,可能我们上辈子就合不来吧。有一次妈妈让我给你冲奶粉来喂你,她意外接到电话要去公司一趟,奶粉凉了就不好喝了,于是妈妈把这个重任交给了我,我把你抱在胸前,你便开始哭,我抱怨着为什么你这么不听话,我把奶瓶强塞在你嘴里,你的哭声慢慢停止,双手抱着奶瓶,嘟着小嘴吮吸着,眼睛像月牙一样,把我深深地迷恋住了,原来你也有可爱的一面啊。吃完奶你满足地打了个饱嗝,笑着看着我嘴里还轻声嘟囔着妈妈,妈妈,我当时就没忍住笑场了,我是姐姐不是妈妈,你的小手紧紧抓住我的中指,使劲变音,我把你放在床上,一遍又一遍地教你,我从没见过你如此安静可爱,妈妈出门的这段时间,我们就这样度过。晚上妈妈给你喂奶,你用小手指着我喊姐姐,我心中的荒漠瞬间开满了鲜花,不管以前我们有多少误会,我就只为这两个字。

你唤醒了我心中的爱,是你拨动了我的心弦。

评语:文章取材来源于生活,描写叙述细致生动,欲扬先抑的写法增添了文章的波澜。文章开头醒目有特色,浓浓的亲情让人感动。(指导老师:李泽红)


 

 

 

 

 

 

 

是你拨动了我的心弦

高一(3)  吉晶

 


 朦胧中我又看见了你,那个正值壮年的你,背着画板,缓缓步入法国南部小城,寻找你的阳光,你的麦田,你的向日葵……

 心,微颤,一声轻叹,随着风消散在空气中。

我深知自己的平庸,纵有着天马行空的想法却皆为虚设。毕竟,我只是于这千千万万朵向日葵中的一朵,平凡得毫不起眼。我热爱灼热激情的太阳,却又卑微至极,只能抬头仰望。而每当夜空浩瀚,繁星点点,我亦只在坑洼的水洼中掠过一眼,便不看了。星辰浩瀚,我不敢更多的是思索,低垂着花盘,静待下一个清晨。

 我曾梦到过一个地方,抽象的东西像寓言,神秘得像梦境。而我却被困在了这片花海,入眼,满目金黄。

 直到有一天,你背着画板,走进我的花田。你的衣衫破旧,可目光温柔,怀着极狂热的冲动,轻狂的激情与澎湃。

 我就这么看着你,移不开目光。你身后的太阳似乎也格外温暖。

 你站在我面前,摆好画板,画笔在纸上旋转、跳跃,像极了一曲轻快的华尔兹。你的澎湃激情奔放不羁、大胆泼辣,通过画笔全部都展现在了画上,直到溢出来……你的画笔轻勾,每一笔似都拨动了我的心弦,你令我如此心动!

 画中,仿佛使其中的每一朵向日葵都获得了强烈的生命力,这一朵朵普通的向日葵在你手中却如此的活灵活现,数朵向日葵被插在瓶中,那火焰般的向日葵仿佛是一朵朵燃烧的生命,仿佛这些向日葵就在你的眼前似的,触手可得。入眼,满身金黄的暖色,那是你对生命的无比热爱与对太阳般热切的追随。

 我忍不住问你:“嘿,先生。你能否掐断我柔嫩的茎,带上我,一起去流浪?”你画笔一顿,半晌,轻声道:“我始终追随着一个普通又遥远的东西——太阳……”你还告诉我,“向日葵,就像是落地的太阳……”

 你微微笑着,并不同我再说什么话,而我觉得,为了这个,我已等待得很久了。

 最后你背着画板,离开了我的花田。我记得,那天天很蓝,像极了你湛蓝澄清的眼眸。大片大片的向日葵随风而动,阳光,温暖,遥不可及却又似触手可及。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跃跃欲试,朵朵葵花夸张的形体和激情四射的色彩,使人头晕目眩。

 我开始追随太阳,奋不顾身,将流浪的心搁置一旁。

 而每当日暮悄临,我亦只会在坑洼的水洼中轻轻掠过一眼,便不看了。浩瀚群星,竟比不上你半抹油彩!

 我的世界从此没有星辰大海,因为,在你降临在这片花海的那一刹,浩瀚众星,皆降为尘。

 我再也没见过你,而每一分每一秒都能听见枝叶枯败的声音。

 直到有一天,你衣衫褴褛,揽着日暮缓步我的花田。

 我又见到了你,苍老的你。你目光温和平静又带了些我看不懂的神色,不复当初澎湃激情。然后,你平静的面容闪过一丝挣扎。我似乎瞬间明白了你要做什么。“不,先生……”

 “砰——”

 余响后,我只觉得,自己的世界悄然了。似乎终于找到自己的声音,我轻声道:

 “嘿,梵·高先生,您这次用的颜色可真鲜艳。”

艳丽,华美,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我已经领悟了葵花在阳光里微语的意义。——再教我明白你在苦与死中所说的话吧。

 我多想这么对你说,可是,却怎么也开不了口。

 我记得那日,不远处的落日把整片天空渲染成阳光明媚,放射出耀眼的暖色,和地平线上的向日葵交接,连成连绵无际永无止境的一片,看不到尽头,也看不清起处。像闪烁着的熊熊的火焰,是那样艳丽,华美,同时又是和谐,优雅甚至细腻,那富有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

无论多高多大,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来处 怀着感激之心对待家人,怀着善良之心对待他人,怀着坦诚之心对待朋友,怀着赤诚之心对待工作,怀着感恩之心对待生活,怀着一颗欣赏之心享受艺术,宛若眼前那灿若花开的向日葵。

 

评语:文章将自己对梵高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创作的认识感悟写得细致入微,字里行间透露出阳光般的温暖,使文章的主题自然而然升华到了较高的境界。结尾点题,在艺术欣赏的同时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文章脱离一般低幼化的通病,给人耳目一新的愉悦。(指导老师:李双宏)


 

 

 

 

 

 

那一刻

高一(3)  朱君茹

 

     蒲公英种子迎来了青春年华,却要离开妈妈独自一人去旅行,在不断磨砺中,长成一棵蒲公英……

                                                                                         ——题记

    


以前的我是这样的一个女孩,站在青春的门口,孤独善感,偶尔有些神经质。

多少次,仰望天空,我只发现形单影只的大雁掠过天空,而对湛蓝的天空视而不见;多少次,我在黑夜中颤抖着走过那条通向家门的路,而对周围的灯光视而不见;多少次,我在卧室里发呆,周围的墙壁堵得我气闷,而对周围的欢声笑语充耳不闻……这些曾经都被母亲和老师看在眼里,妈妈送给我三个字:“要坚强”;老师送给我三个字:“要独立”。

别人的青春属于灿烂的阳光,难道我的花季却是善感懦弱的雨季?我决心认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哪怕是踏在水洼里,也要溅起一朵朵涟漪。其中有一回夜行经历,在那一刻,让我刻骨铭心,久久不能忘怀。那是深秋的夜晚,秃顶的大树只留下空旷的枯枝,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凄凉。天空中的几点星星摇摇欲坠,是在聆听女孩的心跳吗?

那是我第一次走夜路,没有谁陪伴。平时宣告自由的下课铃,对我来说却意味着恐惧。踏出校门,走这条路的人极少,风卷着落叶沙沙作响,我的心颤抖了。打开手电筒,放出一缕白光,颤颤巍巍地移动着。我轻轻地向前迈着脚步,后面好像也有脚步声响起,谁在我后面?我不禁回头望去,周围一片寂静。月光照在小路上,小路一半黑一半白,充满着怪异。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边走边给自己打气:不怕,不怕。我想唱首歌来缓解害怕的心理,可我怕一出声都是一个个颤音。

路过一棵白杨树,树上只有寥寥无几的叶子,而白杨树的一个小树洞里有一束野雏菊,那是我白天上学时在路边采的。朵朵菊花散发着幽香,闻到那一缕幽香,我的心平静了许多。这时我想起了妈妈说的“要坚强”,老师说的“要独立”。我咬咬牙,坚定地笑了笑,抬头挺胸往前走去。我不怕了,我不怕了!白杨树上那一束雏菊,在月光下傲然地仰着头,似乎在微笑。我突然想到著名诗人路亚的诗歌《野雏菊》,并轻轻地吟诵起来:“五月甜蜜的忧伤正穿越他们/向我涌来/送来淡淡的香气/爱在其中繁殖……”

远处有了灯光,在一团漆黑的夜幕下显得格外鲜亮,斑驳光影诉说着家的温情。灯光下站着我最熟悉的两个人——爸爸和妈妈,我急忙冲过去扑到他们怀里……

 那一刻,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心与激动。走过这段路,我突然觉得自己越过了人生的一道坎,我开始坚信一句话:如果对自己有了信心,哪里还害怕人生路上的漆黑?

我的青春我能行,我将来的人生我能行。那一刻,我久久不能忘怀。

评语:本文在故事情节上或许并无特别之吸引人之处,但仍不失为一篇成功之作。其一,较好地刻画了角色的形象,其二注重细节描写,生活气息浓,起到了良好的表情达意之效果 。文章边叙事边描写,结尾处集中表达情感,既照应开头又总结全文.首尾连贯,一气呵成。  (指导老师:李双宏)


 

 

 

 

 

 

 

 

 

 

那一刻

高一(6)燕陈阳

 


摸不到的颜色是什么?是彩虹。看不到的拥抱是什么?是微风。一生中存在太多太多的一刻,而记忆犹新的就是最美好的。

临近大考前的一个星期,这是一个寒冷的傍晚,坐在教室里等待着昨天考试试卷的洗礼,我已经做好了晚上回家被骂的准备。打铃了,个个都往自己的位子上一躲,就生怕马上老师进班第一个点自己的名字,然后被一顿痛骂。

不一会,看到门外亮堂堂瓷砖的反射,没错,物理老师来了。刚进门,他那大圆大圆的脸蛋上略带微笑,我就认定这是邪恶、不怀好意的。的一声把试卷扔到了讲台上,并说了一句:“这次考试考的不错!随后我的心就掉进了深渊,无力再捞起。拿到试卷的那一刻看到的是一个个大大的红叉,瞬间想把头缩进身子里,不想再出来。

晚上八点,我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没精打彩地慢慢走着。刚把手搭在门把上准备开门,门却在另一面缓慢地向外打开,这不是别人,而是年近九十的老太。她笑眯眯的说到:“回来了,我去给你弄点吃的,快进来,别冻着!我进屋换上棉鞋,坐在椅子上看着满是鲜红的试卷,又低下头来沉思。渐渐地我拿起了笔和草稿纸,乖乖的订正试卷。可没过多久,做到了一直不会的难题,我就开始海量地用草稿纸,一遇到障碍就把纸团成一团随意的往地上一扔,很快就把过道填成一条小丘。当我写到一半时,听到了门被打开的声音,以为是老妈,心想死定了,不仅看到试卷会说,看到这地上还不把我骂死。可惊喜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渐渐看到我面前出现了一杯冒着白烟的热牛奶,我回头一看是老太。接着她使劲的往下弯腰,一一捡起地上的纸团并抬头望着我笑了笑说:“你好好学习,我这就出去不打扰你!

我看着满脸皱纹的她,笑起来很美,眼睛前的一条细缝,鼻梁上深凹的,都认为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慢慢地她杵着拐杖走了出去,小心翼翼地关上门。我握着热牛奶,内心波涛起伏,蒸汽催化了我的眼泪,使边框红润!我又重新拿起笔,写道:这一刻,蒸汽催泪,泪催做题

自从那一刻之后,我从未懈怠!因为她笑了笑对我说:“你好好学习,我不打扰你了!这句话成为了前进的动力!也是记忆中犹新而美好的。

 

教师点评:文章语言平实质朴,却饱含深情,尤其是对人物细致入微的心理的描写,让作文增色不少。(指导老师:李旦丹)


 

 

 

 

 

 

 

 

 

 

那一刻

高一(8)班 陈欣月

 


阳光普照,那丝丝缕缕的暖意笼罩着金銮宝殿,一团光辉。

你站在大殿之外,一袭白衣,衣袂纷飞,飘然若仙。宣李白于兴庆宫中觐见。你眼中闪出光彩,坚定自信的目光,应和着沉稳有力的脚步,仿佛可以灼烧一切。

而兴庆宫,沉香亭中,众人赏花作乐,好不兴浓。原来是贵妃嫌所听的皆为老词旧曲,无甚新意,听闻李白作诗最为在行,便求皇帝召来李白吟诗助兴。

那一刻,你可曾后悔?

太白,今日牡丹花开,贵妃邀你助兴,休要败了贵妃的兴致,否则唯你是问,皇帝一派风流笑容,说出的话却含着威压。

闻此,你神色渐渐黯淡了下来。

皇帝知你好酒,早已备下。半是伤心,半是奉命,你喝得五六分醉意,随地而席,露出一双脏鞋,引来皇帝皱眉:李白,你这鞋是何故啊?

你爽朗一笑:臣为进宫已备了新鞋,因陛下召见,过于兴奋,以致忘了换鞋。

皇帝抚掌大笑道:如此说来,还真怪不得你。遂命高力士取一双新靴给你,你将脚一伸,竟让其为你脱靴。皇帝正等着,高力士只好按下心中怒火,低头为你脱靴。

你提起笔来,在砚台里蘸了蘸,嫌弃这墨汁太淡了,随意指了贵妃的堂哥,命其磨墨。那人见皇帝神色自若,并未表现出不满,遂忍辱不敢言。贵妃却觉得没有了颜面,暗地里咬碎一口白牙。

你看到高力士愤怒的眼神了吗?你注意到贵妃怨怼的姿态了吗?你想到过得罪他们的下场吗?你肯定想过,或许不止想过,定然是猜到了这个结果,可你偏偏逆风而行。

于是,跌落神坛。

那一刻,你可曾后悔?

独立孤舟,舟随风动,已是不尽漂泊之意。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大诗人啊,你为何在此处借酒浇愁呢?早知官场黑暗,又何必浊了自身?

你怅然,又豁然,仰天大笑,吟啸着:我辈岂是蓬蒿人!一手持酒,一手舞剑,舞三分是豪情万丈,七分是盛唐多彩的江山。

那一刻,你可曾后悔?

不必答了。

因为在这盛唐的画卷之中,留下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不是帝王之像,而是你谪仙李白啊!

教师点评:对李白故事进行二次创作,亦不失为一条巧径。但从后悔吗的质问,再到不后悔的答案,其中这个过程呈现得不够饱满,尤其是不后悔这个答案上还可以有更多发挥的空间。(指导老师:孟智顺)


 

 

 

 

 

 

 

 

那一刻

高一(8)班 于明慧

 


我确定,那一刻,我闻到了萱草香。

我家院前种着一大片萱草,非常碍事,我经常跟爷爷抱怨,种这多萱草干嘛,占了这么一大块地方。爷爷凝神,只望着奶奶,微微一笑:你奶奶喜欢啊。奶奶正低着头织着给爷爷的毛衣,闻言眉眼弯弯,几缕阳光柔柔地洒在奶奶身上,闪烁着和她眼中一样的光彩。

我却不懂,这萱草又不香又不开花,有什么好喜欢的。奶奶低着的头抬了起来,说:很香啊,这都是老头子给我种的。爷爷也不说话,依旧望着奶奶,目光里满是温柔。

奶奶对这块萱草地宝贝得不得了,每天都会起个大早给萱草浇水松土,然后开始一天的工作。她也不让我们一帮孩子进去玩耍,我实在忍不住好奇心,偷偷进去过几回,被奶奶发现了,收获了一顿数落。而萱草就在奶奶的精心照顾下,茁壮成长。微风拂过,那些萱草随风舞动,看上去明媚又娇弱。

我只觉得这样的画面很温馨,遂拿起相机,给爷爷奶奶拍了一张照片,背景自然是那片萱草:爷爷和奶奶手挽着手,爷爷站得笔直,奶奶布满褶皱的脸上也荡漾出一朵花儿。虽然岁月在他们脸上留下抹不掉的痕迹,但此刻仿佛又回到了年少的时光。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沧海如何成桑田,可这两颗心紧紧相拥,那是拿锯子锯也锯不开的。

可是最近,好几次我都看见奶奶浇水时一边手扶着腰,一边浇水。当她看见爷爷过来,手便立马放下。走路速度也比平常慢多了,好像腿有千斤重,提起来就要费不少力气。我隐隐有些担忧,奶奶似乎察觉到我的心思,笑着对我摆摆手:过几天就好了,过几天就好了。我觉得那笑有些无力。

终于,该来的还是来了。在一天黄昏时,奶奶倒在萱草地了,全家人手忙脚乱地把奶奶送去了医院。路上,奶奶双眼紧闭,脸色苍白,沉沉地睡着,我怎么喊也不答应。爷爷握住奶奶的手,眼眶泛红,嘴唇微微颤动,露出痛楚的神色。

果然,奶奶病得很重,被安排住进了医院。爸爸妈妈跟着医生出去询问情况,爷爷始终没放开那陪伴了他几十年人的手,柔声安慰:没事的,医生说了只是小病,你别担心,住几天院就好了。奶奶噙着泪笑了笑。爷爷低头,替奶奶拉了拉被子,眼泪滚落在床上,渗入其中,再无痕迹。

过了几天,爷爷从家里煮了馄饨带给奶奶吃,临走之前又捎上几束萱草,还用一条紫绸带扎好,不知道是对我说还是自言自语:你奶奶最喜欢这萱草了。眼中却渐渐染上一缕怅然。

等到了医院,爷爷笑容满面:我给你带了萱草和馄饨。顺手将萱草插在花瓶里,放在奶奶能看得到的地方,又拿了勺子,舀起一个馄饨,吹了又吹,才喂给奶奶吃,边喂边嘱咐:你在医院要好好的,要听医生的话。家里有我呢,你别担心。萱草也长得很好,看,我还给你带过来几束。爷爷看着奶奶吃馄饨,忽然又极其郑重地说:等你好起来,我再给你种萱草。奶奶笑了,吃力地点了下头。

我的眼睛湿润了。

那一刻,我真的能闻到萱草溢发出来的动人香味。

朦胧中,我看见奶奶挽着爷爷的手,笑着站在萱草前。

一缕幽香远,雾散,梦醒,萱草也知愁。

教师点评:以萱草为媒介写爷爷奶奶二人之间的深情,使得文章无论是在叙事上,还是在抒情上,都存在着更多创作的空间。文章也更显从容含蓄,回味无穷。(指导老师:孟智顺)


 

 

 

 

 

 

生命的长度与宽度

高二(5)朱思佳

 


苏子与客游于赤壁,客曰:“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合书叹息,滚滚长江东逝水,人于其上,不若蜉蝣哉。

现在的社会,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对物质生活的欲求不断膨胀,心烦意乱者有之,意气不平者有之,心态浮躁宛若汤煮者有之……许是文化传播加快了,人们竟也觉得人生苦短,譬如蜉蝣,要趁年轻绽放美丽,拼搏奋斗,每日每夜,比你聪明的人还在学习,你有什么资格睡觉,当你在说笑,“人家已经K完了一本题”的毒鸡汤不绝于耳,惶恐、焦虑、烦躁开始蔓延,你开始怀疑人生的意义。但为了这种美丽而奋斗是你想要的吗?不,这只是在利欲的熏染下,一些人为了掩盖自己的欲望的借口罢了。烟花火花,繁花似锦,这些过多的物质追求不是生命的宽度,更不应成为我们的重负,蜉蝣之美,犹如飞蛾扑火,仅擦亮灯火的一瞬爆发出目眩神迷的光,但这种美是短暂的、浅显的,毫无疑问,它们的生命是失败的。

有蜉蝣之寿,无蜉蝣之志,何哉?从长寿村安慕希到几大千燕窝鸡翅,从老人跌倒无人扶到重庆公交坠江事件,都可以看出人们越来越“惜命”了。人生碌碌,是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他们就像蜉蝣,游于浅水,暮年至则悄悄淹去,不留下一丝陈迹,何其可悲!比之蜉蝣又何遑多让。

庄子说:“至乐无乐,至誉无誉。”真正的快乐荣誉是没有赞扬,没有名辉的,是短暂而真实的。习主席说过:“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未来。”有深刻信仰的人生才有意义。老共产党员郭奶奶,兢兢业业为党奉献几十年,一朝退休,不是像寻常老人,在家荒废时日,等待老去,而是给周围居民反复宣传党的规章制度,把中国共产党光辉的形象传递到基层百姓的眼中、耳中、心中。你不能不说她已垂垂老矣,行将就木,它的生命早已失了长度,但比起“低头族”“啃老族”,她生命的宽度已远远超过他们了呀,岂不可叹可悲。

人生苦短,但是我们不能追求蜉蝣一闪即逝的美丽,而要奋力拼搏,追求内在的价值,拓宽生命的长度与宽度!

评语:文章紧扣“生命短暂,绽放美丽”的中心,先破后立,使主题更突出,更明确,能化用所学知识,引用经典,语言具有哲思意味,增加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且作者能关心时事,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文中多处使用反问句,也增强了议论文的语势,使人信服。(指导老师:丁凤琴)


 

 

没有遗憾,只有不舍

高二(5)曹雨轩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生命若如火,则是夏日里的蝉。伏树高歌,唱响着一季歌谣,它不厌倦。夏日中的我们不应躲在沉闷的空调房中,夏季灼人心弦,但当到了夜晚清风阵阵,最宜散步在公园中。欢声笑语里,静谧月光下,依稀听到蝉的吟诵,仿佛为这月夜披上一层薄纱,又如含在口中的薄荷糖,沁人心脾。人们不见蝉,但闻其声,它不在乎旁人眼光。入了秋,便很少听见蝉声,心中不免有些乏味。短暂奏音的停止,意味着秋的来临,春的逝去。它短暂,却如火。

生命若如花,恰似这姣姣映人心的昙。我没见过昙,却也不必见了。它会绽放在世间一隅中,潜进酣睡着的人们的梦境里,待他们醒来,它才离开,将香甜留于他们,留于世间。它再安静的等待下一次开放。昙花一现,实属忧伤。但它的美好世间人都为之赞叹,沉浸于此。做人应如昙,活在当下,活出自己,没有遗憾,只有不舍。

生命若如光,便是萤火虫的微光。光微弱,却折煞众人。它扑朔迷离的光辉在黑夜里照亮了前方的路,奉献着自我。我们亦如此,也应用无限的爱与包容去关注世界上无助的人。它短暂,却如歌。

生命若如人,便如卫玠。幼年为梦所困惑,身体薄弱。心却如净水,为人解渴,为人向善。后被人们观望,挤得水泄不通,引得他劳累而亡。却留下看杀卫玠让人们津津乐道,难以忘怀。所谓天妒英才,才子薄命。但他的一生,短暂不平凡。

前段时间著名央视主持人李咏的逝去引发人们关注,听的此消息,我更是连连叹息,陪伴着我童年的非常6+1”却也不复存在了。他的离去,也是我童年的离去。只有一句铿锵有力的话留存我的脑海没有遗憾,只有不舍

生命的短暂不能够驻足我们的脚步,世人的警醒让我知道生命的可贵,世间的美好。以梦为马,不负韶华。青春正在当头,上马问前程,总会遇知音。活得出彩,活得漂亮,生命虽短暂。没有遗憾,只有不舍。

评语:文章紧扣主题生命短暂,绽放自我,立意准确,观点鲜明。采用并列结构,是中规中矩的议论文,文章多角度论述观点,语言凝练,富有哲理与诗意。能联系当前热点时事,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很好地表现的文章的中心。(丁凤琴)


 

 

 

 

 

 

尺素难寄心中情

高三(2)王宇洋

 


阴雨霏霏,窗前那棵老槐树在风雨中摇曳,凄冷。屋里氤氲着整个茶香,定是母亲又在品茗吧,我的思绪任雨飘荡,怎么也打不起精神……

明天就是母亲的生日了,该怎么办呢?我抓耳挠腮,望向渐渐暗下去的院内——那棵老槐树枝干遒劲,纹路深邃,任风雨侵袭,全心蔽护这周身的花草,一如母亲护我……

母亲最喜书信了,要不写封信呗!

说干就干,我翻箱倒柜,浅黄亦或淡蓝,赤红还是墨紫,纸张颜色繁多,该挑哪个才更具仪式感呢?钢笔亦或水笔,毛笔还是彩笔,笔类品种多样,该选哪个才不失心意呢?左思右想、千挑万选后,我决定用金笺与毛笔来寄我的情思。

雨,还在不停地下,扰乱了树的枝干,击下了树的叶片,点点滴滴落到窗前,又急速地逃窜到湿润的泥土中。

一张又一张,字迹潦草,书写不行;语意不通,文笔不行。我急得直跺脚,母亲闻声赶来,该放松就放松一下,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不明就里的母亲笑眯眯地看着我,说话的功夫顺带着将我凌乱的桌面收拾得整整齐齐,然后蹑脚离开了。

我望着母亲瘦弱的背影,深呼了一口气:幸好没被母亲发现,不然一切仪式都徒劳了。

遥想儿时,母亲是一个多么重仪式感的人。我生日的时候,她必定精心布置,必定亲自做一份精美的蛋糕,必定会在蜡烛熄灭的那一刻亲吻我的额头,在我耳边呢喃一句:宝贝,生日快乐!犹记得成人仪式的那一天,她特地为我着上了西装,系上了红领带,拍拍我的肩,给我鼓劲,那句:加油吧,少年!至今回响耳畔......明天就是母亲生日了,我竟连一封简单的信,都没法将它完成。

我翻出小学的笔记本,轻轻地撕下一页,白色的纸面因年代的久远而散发出清幽的霉味,我拂了拂上面的灰尘,用心地写下:妈妈,生日快乐!我的眼睛涨得不行,心中翻起阵阵波浪,想起小时候,每日坐在母亲旁边写作业的景象。那时候,家不太大,却温暖;那时候,灯不太亮,却温馨;那时候,爸爸不太忙,家中总是欢声笑语……

原来,我更在意的是平平淡淡,是细水长流。

我收起一切纸笔,走出房门,拉着正在做家务的母亲,要为她捏肩捶背,母亲先是一怔,随即心领神会了。生活固然需要仪式感,但是平平淡淡才是真!

窗外,雨过天晴,白云依依。

点评:

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欲抑先扬,曲折有致,文末峰回路转处见庐山真面目。文章伊始,作者将自己置于困惑、纠结的境地,为母亲的生日过得有仪式感而抓耳挠腮,我们不禁疑惑:作者为什么对母亲的生日如此上心、在意?插叙片段让我们明白:是为了回馈母亲对自己每一次生日、每一次成长的重视!如果文章结束于此,未免落入俗套,惊喜的是寻寻觅觅无果后,又柳暗花明”——生活固然需要仪式感,但是平平淡淡才是真!

全文构思巧妙,详略得当,简繁互见,文章首尾、中间环节处的环境渲染烘托更是显示了独特的匠心。原文有个别语句表达略显生硬、雕琢,希望作者今后加强语言的锤炼。总之,作为考场作文,显示出这样的功力,实属不易。(指导老师:张丽梅)


 

 

 

 

 

回望足迹,细品人生

高三(6) 徐仁杰


年华似水,光阴似箭。我们用一生去追逐着时间,可终究追不上它,反而让自己身心疲惫,最后却与其渐行渐远。所以这时,我们应该歇一歇,回头望望,望望我们留下的脚印,一边细细品味已经走过的人生,一边恢复自己的体力,以便再次与时间追逐。

童年时候留下的脚印浅浅的,因为在那时,我们是愉悦地跑过人生的开端。童年是幼稚的,却也是美好的。

童年时的我们什么都不懂,却什么事都敢去做。不懂得什么是友情,就以为拍拍小胸脯,结兄拜弟就是友情,最后做错事火速出卖好友,自己却躲在下面傻笑。不懂得什么是爱情,就以为自己爱得死去活来,绞尽脑汁写了一封又一封的情书,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把它们偷偷的塞进了班长的书包里,最后却异常惊恐的在老师办公桌上发现了它们,吓得我“哇”的一声就跑了,装病在家,几天没敢上学……望着望着,我就不由得笑了起来,童年真好。

少年时候留下的脚印密密的,因为在那时,我们正值花样年华,面对人生,我们迷茫了,所以走了不少弯路。

少年时的我们懂了不少,却依然去做不该做的事。懂得抽烟不是好事,却三个一群,五个一党的躲在厕所里学着大人吞云吐雾,最后结果是周一早操课被校长点名批评,请家长,写检讨。懂得玩手机不是件好事,却依然每天戴着黑眼圈,与周公细论人生,最后望着逐渐向全班倒一靠拢的成绩,大呼,吾事休矣!……少年时期的我们一路跌跌撞撞,留下的脚印杂乱无章。

原来,当初不经意的一点一滴,现在回忆起来是多么的有趣。现在的我们风华正茂,正值做事疯狂不计后果到处闯祸的年纪,所以我们可以做些疯狂得有度却不让自己抱憾的事,至少当我们老了,跑不动了停下脚步,和他人一起回望足印,细品人生时,我可以骄傲地说:我一生,无悔!

点评:本文立意精准,按照时间顺序写了自己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取材贴近生活,语言幽默诙谐。(指导老师:杭成华)


 

 

 

 

 

 

 

 

 

核发:办公室 点击数:1558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