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坚持立德树人,从泰州卓越教育体系的战略高度研发学校的发展,创新学校课程体系,推动“主体参与”课堂的不断升级;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德育活动,力争在已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加倍努力,向着构建泰州卓越教育体系的目标大踏步前进。
二、总体目标
全面落实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做自主发展的人”的办学理念为引领,以安全为基石,以德育为基础,以教学为核心,以内涵谋发展,打造高效课堂;以质量为根本,以文化为重点,以特色为亮点,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努力创建成四星级高中。
三、具体措施
(一)全面践行办学理念,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1.内化为共同愿景。首先广泛宣传,校长在教育核心刊物上发表关于学校办学理念的论文,通过多种形式宣传、讲解办学理念,使教职工理解和熟悉办学理念的具体内涵,为全面推广工作奠定基础。其次,让办学理念具体化,学校办学理念需要转化为班级和个人的理念,并体现在具体的行为上,使办学理念渗透、细化到每一节课,每一次活动,每一个教育行为之中。
2.外化成治校制度。校长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把办学的理念贯彻到学校制度中去,通过健全的制度和民主的管理,使学校形成良好风气,确保办学理念的有效落实。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充分考虑各种特殊的情况,不把制度定成“死制度”,致使人成为制度的“奴隶”,让师生都能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充分体会到办学理念的存在,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制度环境。
3.升华自学校文化。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学校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渗透于其中,在活动中传递给全体师生,逐渐将其内化为师生共同的价值信念和追求,增强办学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价值力。
4.体现在课程教学。学校在践行“做自主发展的人”办学理念过程中,将办学理念的研究和实践上升为广大教师能积极参与的教育科研课题,以课题推动学校的整体综合改革,促进办学思想向现实转化,形成了《“主体参与”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科研课题。在总课题研究目标的统领下,学校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以实施培养自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围绕学校“做自主发展的人”办学理念,并根据学校现有的师资条件与教学资源,将深度开发具有“自主发展”特色的校本课程,并以此来推进学校的课程教学的整体改革,由此推进办学理念的深化与落实。
(二)抓实抓细疫情防控,织牢校园安全网络
1.制定防控+复学“课程表”。病毒无孔不入,校园也是战场。复课,安全是第一课,也是必须贯通到师生学习生活所有环节的重点课程内容。为做到安全开学,学校制定周密的复学预案,制定详细的复学工作方案、校园突发疫情应急处置预案、师生健康管理制度等。适时开展防控演练,让老师带领同学们熟悉应急流程,并在演练中查缺补漏,不断完善应急预案。精心准备开学第一课,在做好疫情防控知识宣传的同时,把正在进行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课堂的生动教材,坚定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激发学生昂扬向上、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精气神。
2.密织防控+校园“安全网”。疫情下的学校复学工作是离不开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学校主动联系街道社区、质监、交通、公安等相关单位有关部门,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做好复学疫情防控的保障工作,为学校顺利复学创造安全的条件和环境。联防联控领导小组统筹考虑学生每天从家到学校之间往返途中各种不确定因素以及在校学习、生活食宿等各方面、各环节的防护措施。严格落实学校主体责任,树立底线意识,决不让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持续向好形势发生逆转。
3.铸牢防控+家庭“防火墙”。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作为家长,要有意识帮助孩子做好复学准备。配合教育部门和当地疫情防控指挥部对学生及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状况的排查,如实提供家庭成员的准确情况,教导孩子如何注意个人卫生,做好个人防护,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学习、生活方式,同时帮助孩子疏解焦虑情绪,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心,铸牢家庭防控“防火墙
(三)推进卓越项目建设,打造学校教育品牌
以构建卓越教育体系为目标,加强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办学品质,促进师生共同成长。聚焦公平教育、特色发展两大主题,以项目推进为抓手,构建校本卓越教育体系,通过培育卓越教师、卓越学生、卓越课程以实现学校卓越发展。培育两个以上具有学校特色、在本地区知名度、美誉度较高的项目。力争本年度实现卓越项目零突破。
(四)创新开展党建活动,挖掘党建工作亮点
1.突出特色,创新活动形式。学校党委将立足本校实际,精心设计载体,突出特色,创新活动形式,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建主题活动,采取学习导读、重点引领发言、主题式研讨、辩论、典型事迹演讲、观看远程教育、多媒体演示等多样性学习,使组织生活更丰富多彩。采用现场观摩、评选最佳支部生活方案、参观廉政文化、参与送温暖活动等动态方式进行,让党员有新鲜感,增强组织生活吸引力。对照各项标准,评比“党员示范岗”教师,整理先进事迹,在学校宣传橱窗、网站和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及时报道,营造浓厚的党建氛围。在网络化方面努力在网络覆盖、网络队伍、网格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上下功夫,提高学校党建工作信息化水平。
2.挖掘亮点,助推党建文化。本着因校制宜、务求实效的原则,紧密结合学校党建工作的实际,进一步拓宽思路、创新方法、完善机制,做优做强“支部建在年级上”党建工作特色,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和党员在惠及学生终身发展、服务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育科学发展方面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提升学校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为办对人民负责的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3.以爱为基,践行党建工作。学校党委坚持以人为本,用人文关怀来开展温暖学校党建工作。物质鼓励与情感关怀相济,让人文关怀渗透到党员教师的工作生活中,利用开展“党员阳光快车”、开展“党支部联谊”等形式丰富促进党员活动、让其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制度的关怀、自身价值的存在,进而强化自我发展的内驱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提高,彰显学校党建的生命力、影响力。
(五)注重师德师风建设,创生教师培养形式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贯彻落实相关文件要求,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首要标准,并贯穿于教师聘任、考核、激励、发展等职业生涯的全过程。坚持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推动师德建设制度化常态化,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培养造就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层次提供坚强保障。
2.搭建教师培养梯队。以卓越教师培养对象和市学科骨干教师为第一梯队,一方面计划让他们通过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另一方面也要让他们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出点子谋发展。要求他们一次外出学习,为教研组或年级组开一次讲座或经验交流发言,读好一本书,起到领头雁的作用。以教龄在十年以上,在教育教育方面已经获得一些成绩的教师为第二梯队。他们年轻有干劲,有担当,能担当,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在他们的培养上,强调“学”和“做”相结合,重视学科专业水平的提升,打造“能做会道”的骨干教师、名师,形成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要求做好“六个一”活动,即一堂教学研究课或者听课点评,一篇论文或一项课题,一次讲座,读好一本书,一次班团活动展示课。以十年教龄一下的教师为第三梯队。他们虽为新锐,锋芒毕露,是学校的未来之星。要求他们围绕“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两大主题,通过听讲座、读书、上课、写反思、专题学习等形式开展系列活动,以加快新教师适应学校教学节奏和要求,进一步促进个人综合素养的提升。要完成一次亮相课或汇报课,一篇教学反思稿或论文,每周一次校园巡视,读好一本书,每学期两次学科内容测试,一次集体活动。
3.创新校本培训形式。根据教师的兴趣、爱好和教学需要,采取沙龙式培训形式,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的课标研读报告会、教材文本解读会、教学问题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教师沙龙活动让本组教师相聚一堂,围绕主题,百家争鸣。它不强求统一的结论,旨在开阔思路,启迪思考,以加深认识,寻求多种教学策略。比如可组织“课堂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生”、“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探索”等专题沙龙,让大家各抒己见,见仁见智。
(六)开拓课程内涵建设,致力师生素养提升
1.国家课程校本化。国家基础型课程代表着国家培养人才的意志,始终是学生成长发展最重要的依托所在,是学校的骨干、主干课程,是学校重点关注、落实的部分。我们将通过如下策略将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的实施:转变课堂教学理念,建设高效课堂,实施自主参与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过程中获得体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完善富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标准达成评价体系。
2.拓展型和研究型校本课程相结合。为满足学生的个性与未来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国家课程的统整和学校课程的调整,开发出选择性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为导向,建立可供选择的课程体系,分为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课程内容从三个角度着眼。一是在学生原有学科知识基础上的拓展,是基础知识的延伸,二是为学生综合学习提供通道,三是为学生的个性学习开辟新的学习领域。提供自助餐式课程供学生选择,学生只要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需求,就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3.搭建常态化特色课程展示平台。日常工作中,我们将通过微信平台、校报校刊等,报道课程落地实施的情况,不断将课程建设引向深入,引向实效。每学期举行一次教学评估活动,将课程建设与实施纳入考核之中,并引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进行校本课程的深入实践。
(七)深化课堂课题融合,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1.激发内在主动性。课堂是课题研究的“阵地”,也是“归宿”,课题研究应当是与日常教育教学过程有机融合、贯穿始终的“现场式”研究,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通过研究,使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合理,更为丰富、有效,同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要求每位教师都要以研究者的视角审视每一个课堂教学环节,在反思中提出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课题研究,并通过研究,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必然会得到提升。
2.提升教科研智慧。课题课堂融合,需要教师“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是同步、同向的统一体,学校积极鼓励具有研究意识的教师想方设法地让自己围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展开思考,把工作过程变成相应的研究过程,使研究过程成为理性的工作过程,从而寻找到课题对课堂教学的增效点。在过程性的融合、动态化的推进中,促进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相辅相成,同生共进。在课堂这个场域中,研究课堂中的诸多现象,为教师理解与认识课堂提供了平台,更能体现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和实践性经验,从而促使教师教学行为发生变化,进而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3.重实践创新合力。真正的融合并不是喊口号就能办到的,它应建立于行动之中。学校要求教师积极行走,把课题研究过程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的始终,使“带着对问题的思考走进课堂,带着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走出课堂”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可能为科研提供素材,教师要开展有关课程建设、课堂范式、教学活动、师生关系、学习方式等研究活动,边教学、边反思、边总结、边完善,在课堂中做行动研究。要到课堂中去寻找理论的源头,并在课堂中应用理论,以课堂教学研究为突破口,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现象进行有效关注,切实跟进,科学探究,并最终让课题研究成果回归并作用于教育教学,发挥科研成果应有的价值,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八)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校办学内涵
1.深入开展校训解读工作。我校以“善敏”为校训,对校训进行进一步深入解读,利用班会课、黑板报、大课间活动,解读校训,让“善敏”成为学生行为的准则,努力使校训行为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
2.深入开展学生养成教育。我校德育工作有长期规划和阶段目标,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落实德育管理制度,大力强化执行力度,努力实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得德育工作模式。以落实“三零”(零浪费、零迟到、零冲突)、“四率”(铃响到位率、读书开口率、上课抬头率和自修埋头率)、“十大行动”(课间操、睡午觉、自主班会、自主管理等)为抓手,开展养成教育,凸现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使学生养成遵纪守法,言行规范,文明自律,全面发展的良好习惯。
3.着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校领导班子,通过相互的学习、交流,做到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确保学校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努力建设和谐的领导与教师的关系,通过领导下办公室、下教室和谈心等方式,及时了解教师的工作、生活情况,为教师排优解难,确保广大教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着力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班主任、任课教师与学生交朋友,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关心学生的生活,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
4.以校园文化活动促进精神文化建设。通过征文比赛、歌咏比赛等活动,增强了学生勤奋学习、爱国爱校、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持续开展家访活动,努力建设好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家校共建,共同成长和进步,形成了家校联系的全新局面;把每天的课间德育活动与跑操结合起来,要求各个班级通过大课间德育活动,锻炼集体精神,喊出青春热情,做到有针对性、有内容,不为跑步而跑步,要跑出集体,跑出精神;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文化艺术节、英语节、田径运动会等),活跃校园文化,营造文化氛围,展现学生风采,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校的品位,使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多样化、群体性、艺术性的特点;开展感恩教育,发挥榜样作用,让学生发现美,通过开展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宣传板报、感恩征文活动和参观校史陈列室、校友长廊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懂得去感恩,懂得付出和回报,懂得去孝敬父母和尊敬师长,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提高学生的学生道德水平。